“低声细语”
在南苑便民就餐的大多为老年人。
杭钢半山基地的高炉熄火后,整个半山镇似乎都冷清了不少。燃烧了一个甲子之后的平静,让人感觉不太真实。
在这个曾经的“钢城”,以半山山脚为界,北面是杭钢厂区,南面是生活区,绵延十里。
黄敏办食堂的伙伴徐建国,在这里生活了53年。
徐建国是一个“钢二代”,几乎和杭钢同龄。分流后,他跟着同是转炉厂的黄敏创业,如今负责食堂的日常经营。
“心里早就预感会有这么一天,但真的来了,一时还是没缓过神。”带记者去看尚未拆除的一座高炉的路上,徐建国眼眶红了,“很多工友都不敢再回来看看杭钢,怕自己接受不了。”
去年此时,吃完散伙饭,工友们对“再就业”这三个字的分量尚无多少感受。但这一年的风吹雨打下来,他们真正掂清了自己在就业市场的“斤两”。徐建国经常会接到一些用人单位打来的电话,都是来了解他工友们情况的。“他们在简历的推荐人一栏里都写了我的名字。”被工友们尊称为“猴哥”的徐建国说。
现实是,“大部分人发现工作比想象中难找。”徐建国曾在的杭钢转炉厂,是全国转炉优特钢生产品种最丰富的企业,一个月多达五六十种。他本人带的班组,曾拿下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可在就业市场上,人家“三板斧”先砸过来——年龄?技能?学历?一时间,很多人连应聘的门槛边都摸不到。
和年龄偏大、缺乏学历文凭这些比起来,更难适应的是工作环境的转变。“比起和机器打交道,与人打交道难多了。你能想象那些动不动就往机器上踹上一脚、非常粗线条的汉子,和人低声细语说话的场景吗?这个转变实在是太大了。”说这话时,黄敏自己都不由得笑了出来,然而,杭钢很大一部分职工都转行去做了服务业,“低声细语”是行业必备素质。
任何一个时代,都会有阵痛和改变的行业。“做这行的人心里很清楚,我们的钢铁产能到底是粗放过剩的。”当年黄敏的导师从国外回来,带给他们的礼物是刀具,国外精钢制造。“一看那刀,你心里就跟明镜似的,一下就知道差距有多大。去产能这条路早晚都得走,只是被这根针扎到的人,才能真的体会个中滋味。”黄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