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那年除夕夜,陪老人在家过年的丈夫喝醉后,在电话那头哭了。王秀娥在电话这头也跟着掉眼泪,“结婚20多年,从来没见他掉过眼泪,心里揪着似的难受。”
时光流转,那个10年前愁绪湿襟的除夕夜晚足可称为往事。这10年里,王秀娥的大儿子从浙大毕业,去了四川德阳的一家国企工作,而小儿子又考到了浙江理工大学。一家人和杭州的缘分,在时光的刻印下,越来越深。而在这个年近半百才有的第二故乡,王秀娥已经陪浙大学子们守过了6个春节。
一碗碗热饺子,让儿子都吃了醋
王秀娥所在的丹阳五舍本是男生宿舍,2010年后改成了女生宿舍。前些年寒暑假时,还住过蛮多从其他宿舍楼搬过来集中住宿的学生。
王秀娥说,在老家时,擀皮揉馅,热腾腾的饺子下了肚才算过年。到了杭州,她也把家乡的年味带了过来。这些年的春节里,尤其是除夕夜,王秀娥端过来的一碗碗热腾腾的饺子,是曾在丹阳五舍过过春节的学生们,回忆过年时,常会提到的一个画面。
有个已经毕业的同学在回忆时说,2008年,因为父母不在家,他没有回家过年,也没有去参加学校组织的除夕晚餐,“王阿姨本来是要出门去其他宿舍楼和别人搭伙做饭过年的,见我没吃饭,她炒完菜后,就端着跑回来,拉着我一起吃年夜饭。天挺冷,菜还是温热的。”
但当我问起王秀娥时,她已经不大想得起这一幕了。“这是小事嘛,而且次数太多了。”她说,留在学校过春节的孩子,有些是因为家离浙江太远,有些是因为家里经济困难,有的是因为假期要打工或是因为学习太忙,“看着他们,我也会想到自己的孩子。”
不过有件事,她有时还会挂在嘴边。大概是2010年除夕,她跟小儿子一起在宿舍楼里擀皮做饺子。“我看有学生进来,就张罗着盛碗饺子给他们尝尝。我知道他们在食堂也能吃,但过年了,总要吃点家里做的热乎东西比较好。”说着这段话时,王秀娥脸上闪现的表情,就像每一个心疼孩子的寻常母亲。
眼看饺子煮了一锅接一锅,却总也吃不上,小儿子有些吃醋赌气了。那一次,一向好脾气的王秀娥训了儿子一顿,“你虽然也没回家过年,但毕竟还有妈妈在身边。但将心比心想一想,这些同学,这很可能是他们第一个没有家人陪伴的春节。一碗饺子,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点家的味道。”
“将心比心”这个道理,王秀娥在工作里用了一次又一次。也是2010年的寒假,但还没到春节,一个从外地赶到学校的妈妈,蹲坐在宿舍楼的楼梯上嚎啕大哭。“她女儿是我们宿舍楼里的,刚读完大三上学期,给妈妈发了个短消息说不想上学,已经出去打工了。妈妈打她电话也不接,只肯发短信。”王秀娥说,都是母亲呐,这份难受,她能感同身受,“我劝大姐用短信跟女儿沟通,告诉她妈妈尊重她的想法,不想读咱就不读了。但是快过年了,你还独自在外面,妈妈怎么也放心不下啊!”
这一番沟通很快奏效。姑娘回家了,后来也顺利完成了学业,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这下,热心的王秀娥才算放下心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