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后进生”是怎么样的?初中老教师道出了心声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3-03-20 08:47   

05 “潜老师也曾是一名‘后进生′”。这个开场白一下子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

第四个出场的“后进生”,是前边三个“后进生”的老师。

“潜老师也曾是一名‘后进生’。”

找“后进生”谈话,我会很自豪地告诉他们这一点。每次这个开场白,一下子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他们听着听着,就把我拉进了“朋友圈”。

1992年,我高中毕业。当时上大学真是“蜀道之难”啊。也有同学选择高复。我呢,家境不太好,高考完了,就想早点出门挣钱讨生活。

我去了金华,投靠远亲表弟。他也是“后进生”,初中没毕业就出门闯荡,成了包工头。我打心底里佩服他。

那天,我找到他干活的太平天国侍王府纪念馆。工作人员都下班了,表弟也回去了。我没有他的住址。天色暗下来,手头又没带多少钱,住旅店根本不敢想。我在一所中学的教学楼墙角找了一块栖身之地。第二天才与表弟接上头,开始我的打工生活。

在金华打工时带在身边的《平凡的世界》

那是我第一次出远门,带的盘缠就是学校退回的学杂费。被我视若“宝贝”的是路遥那部《平凡的世界》,书中的孙少平是我偶像。那段时间,我睡过大街,捡过破烂,拔过草,挑过砖,抬过水泥板,掏过臭水沟……跟孙少平在“黄原”的“揽工”生活差不多。

后来,我辗转到萧山党山一家荧光灯具厂打工。有一次,我在报纸上看到有学校招聘代课教师,就写信自荐。

我辞了职,去一所偏远的农村初中代课。这期间,参加自学考试,取得了大学文凭。2003年,我通过萧山教育局的招聘考试,成为一名编制内的教师,目前任教于钱塘区义蓬中学。

这就是我的“后进”之路。

06 转变孩子需要一个切入点

回想我的“后进”之路,高中三年对我影响最大的不是某位老师或者某一堂课,而是母校缙云盘溪中学的“野草文学社”。

社员自发采风,自办刊物《野草》和《野草花》,向全国各地的报刊杂志投稿,和各地中学的文学社通联。所有活动,学校都给了大力支持。

参加文学社后,我在《丽水青年报》发表了第一篇习作,还被录用为首批通讯员。从此,“文字”成了我“梦想的家园”。后来,我毛遂自荐当上中学代课教师,也是因为这个兴趣爱好。

在金华打工,挖臭水沟的时候,我正好听到金华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我写的文章,那一刻我感觉臭水沟都变得亲切起来。

当老师后,我把这段人生经历转化为我的语文课程。

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我看过无数遍,电影里的马修老师是我的偶像。转变孩子需要一个切入点,马修为影片里的孩子找到了“音乐”这个切入点。而我在班级里创建了“跑步团”“小品社”“挑战吉尼斯”“校园NBA”等社团,把孩子们汇聚到有意义的事物周围,为他们燃起希望的篝火。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文 潜海龙  编辑:高婷婷
返回
本期“倾听”故事道出了一位老教师的心声。对待学生,不论“先进”还是“后进”,最好以自然之道处之,而不强求整齐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