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手术分离食管黏膜下层
给食物建个“隧道”
“目前在我国,还缺乏贲门失弛缓症的流行病学资料。在欧美等西方国家,这种病的发生率每年约为1/10万,病因迄今不明。一般认为是神经肌肉功能障碍引起的。”吕院长说,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位于食管和胃之间的肌肉(食管下括约肌)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在人进食时不能扩张,从而阻止了食物顺利通过食管进入胃内。
吞咽困难、反流、胸骨后疼痛以及体重减轻是贲门失弛缓症四大主要症状。
“吞咽困难是最为常见、最早出现的症状,约占80%-95%以上。随着病情的进展,90%的患者会出现食物反流和呕吐等症状,呕吐多发生在进食后20-30分钟,可将前一餐或隔夜食物吐出来。40%-90%的患者还会伴有胸骨后及中上腹疼痛。”吕院长说。
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目的在于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使食管下段松弛,从而解除功能性梗阻,让食物顺利进入胃内。 以前,治疗方式有内镜下球囊扩张、放支架、外科手术等,但这些都不能最终解除食管下端括约肌梗阻,疗效不肯定,复发率较高,且气囊、探条扩张也有穿孔、出血等风险。外科手术切开食管下端括约肌疗效确切,但创伤大,恢复慢,住院时间长,费用也较高。
2012年底,以吕宾院长领衔的浙江省中医院消化内镜团队开始尝试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简称POEM术)。即,在内镜下切开患者食管黏膜层,分离黏膜下层,建立黏膜下隧道,切开环形肌,使贲门括约肌松弛达到缓解症状目的。
上周四,吕院长亲自给玲玲做了手术。术后第一天,她就可以进食流质。第二天就可以顺利进食稀饭了。
吕院长说,POEM术是一种微创手术,目前省中医院已经完成了80多例POEM术,患者从八九岁的小孩到六七十岁的老年人都有。从目前的治疗效果看,不仅克服了传统内镜治疗的疗效不确定性,而且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可以作为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新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