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门诊量与转诊人数较去年同期都有明显提升
当然,让社区居民就近配药只是社区医院很小的一部分职能,如何让社区医院与居民建立起一个互信的紧密关系才是关键所在。
居民对于社区医生的信任度有没有提高,其实从社区医院的门诊量中就能直接体现出来。记者找到了三组数据,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正式执行后的成效。
上城区的紫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4年1月1日—1月28日的门诊量为22632次,转诊20人次;2015年1月1日—1月28日的门诊量为26111人次,转诊1473人次。相比今年门诊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479人次,转诊人数更是有了70多倍的增长。
同时,在西湖区北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4年1月1日—1月28日的门诊量为15855人次,转诊没有具体统计,但估算在20人以下;2015年1月1日—1月28日的门诊量为15681人次,转诊655人次。虽然在门诊量上没有大幅度的增加,但从转诊量的增加中,可以看出居民在生病后到社区首诊的意识已经有了明显提高。
再来看看杭州市最早试点签约服务的江干区闸弄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4年1月1日—1月28日的门诊量为15745人次,转诊32人次;2015年1月1日—1月28日的门诊量为19056人次,转诊759人次,效果也算是立竿见影。
门诊量平均每位全科医生服务700个居民
据杭州市卫计委统计,截至去年底,杭州主城区共有56万居民与800多位全科医生签约,这就意味着平均每位全科医生要服务700位居民。当然,事实上每位医生的签约人数都各不相同,有些群众基础好的医生一人就签了上千人,如下城区长庆潮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秦刚医生、江干区闸弄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陈频医生、上城区南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许美群医生等,签约人数在全市的全科医生中名列前茅。
一个人既要完成正常的门诊工作,又要为签约居民提供上门出诊、健康咨询和管理等多项服务,签约医生们能忙得过来吗?许美群医生的感悟代表了多数签约医生的心声。
“门诊量从原来的一天七八十人增加到现在的一百二三十人,人数有增多,但好在我有一个非常棒的团队,搭档另一位医生一起看总算还能应付。但上门出诊、随访这些事情,就只能利用午休或下班以后的时间来做,不过只要提前跟居民约好时间,大家都还是能相互理解的。”许美群说。
全科医生用互动和沟通增加医患信任
做了一个月的签约服务后,虽然工作量要比以前大许多,但社区医生与居民的沟通和互动也增加了,并且还从中收获了居民的信任。
许美群打开了她的微信聊天记录,除了有每天她固定会发的健康信息外,大多都是签约居民的健康咨询。
有一位60多岁的潘师傅,每天晚上都会准时向她汇报当天监测血压的结果。还有一些出现小毛病的居民,许美群直接就在微信里告知他们处理的方法,既方便又快捷,“我的微信好友里面有400多位是我的签约居民,每天晚上睡前我们都要在上面互动。”许美群笑着说。
不过,需要她花更多时间应对的是那些要求转诊的病人,“一方面,我要准确判断病人是否真需要转诊;另一方面,面对那些其实不必要转诊的病人,我得说服他们留在社区医院看病。”
“上周四,有一位签约的林女士来我这里就诊,一坐下就说要转到大医院做个乳腺B超。其实这么简单的检查现在很多的社区医院都能解决,我就告诉她,上大医院检查要排队预约,肯定不能马上轮到,况且社区医院里的机器也不差,为什么不选择又近又省时间的地方呢?”许美群说。
第二天本是许美群休息的时间,为了彻底说服林女士,她还是一早就来到社区医院,亲自陪着林女士做了乳腺B超的检查。
“要不是这次许医生陪我过来,还真不知道现在社区医院的设备也挺好,以后看有些毛病真不用去大医院挤了。”做完检查后,林女士对社区医院和医生赞不绝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