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在地球上也和细菌差不多
这样一个一心为公的人,个人生活也很让人敬佩。
浙江省档案馆内藏有他1946年6月19日的一封信,这样写道:“中国纺织公司杭州办事处执事先生台鉴:敝人自重庆来杭,因乘飞机不便多带行李,故拟制棉被数条,特望准购洋白细布一匹,照公教人员特价让购为荷。”
堂堂大学校长为制棉被还得专门打报告,这在今天绝对无法想象。可这就是竺可桢的为人处世态度。
任浙大校长后,浙大农学院有大量的农产品,如牛奶、牛油、鸡鸭、蛋、西瓜、番茄、花木等,他从未揩油白拿,和一般顾客一样付款购买。
在学校办公费用开支上,他也很节约。他的一支自来水笔,用了三十几年。开校务会议由学校备便饭,他不准供应老酒。陈建功先生有酒瘾,每餐非喝酒不可。他也不批。陈先生只好自己暗地里叫工友去买一瓶,由他自己付钱。
浙大录取新生,竺可桢女儿竺梅分数不理想,他没有通融。省内当局曾托人为其亲属求情,他也回一句:“叫他来考好了。”
学校分给他好的洋房,他连连回绝,说就在办公室楼上安排两个房间就够了。寒冬腊月,他的办公室也从来不生火。因楼板单薄,楼上有人走动时,楼下也会摇曳。
他上下班从来都是步行,只有到远处公干时才乘专用汽车。
在省档案馆馆藏文史资料记载,浙江大学戏剧和德语教师张君川回忆说,竺校长有一次在艺专和潘天寿校长吃饭,因司机有事早回,潘校长问竺可桢能否坐他的三轮车回家,会不会太委屈了。
竺可桢说了一个比喻:天上的织女星座一颗星也比太阳大得多,太阳又比地球大得多,一个人在地球上也和细菌差不多。如果自以为不得了,那不太可笑了吗?
一生积蓄只能买几担米而已
浙大西迁中,他更是跟学生一起同甘苦。
中国金属材料专家王启东教授(当时浙大学生)在回忆中提到,当时教师在食堂里,一块木板打几个桩,钉在地上就是凳子。吃饭是“蜻蜓点水”(蘸着盐汤下饭),“逢六进一”(吃六口饭蘸一点霉豆腐)。灯是桐油灯,三根灯芯,一般只点一根,看书点三根,教授和学生的鼻子都被熏得黑黑的。
西迁途中,竺可桢还承受了众多不幸和悲痛。在江西泰和,夫人张侠魂、次子竺衡相继病故。他匆匆料理好丧事,第三天又马上回校工作了。
他本来有汽车,但每次防空警报拉响,他都没有躲进汽车,而是跟师生一起躲防空洞,不让自己有任何特殊。
1941年,浙大在遵义时,物价飞涨,几乎一天三变,生活大受影响。竺可桢偶然在衣箱中翻出上海华安人寿保险公司的单据,已经满期,取回两千元,此时只能买几担米而已。他说:“一生积蓄仅此而已,岂他人所能信哉。”
这样一个爱老师和学生如己、爱学校如家、对自己和家人要求严苛至极的校长,至今为浙大人铭记。
如今,浙大学生走进校园第一件事就是要回答竺校长提出的两个问题:“你到浙大来干什么?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
每年浙大新生入学的时候,学校会把这两个问题印在大学录取通知书上。每年毕业生离校的时候,学校又会把这两个问题印在毕业纪念册上。
看似简单的两个问题,把纷繁复杂的人生抉择梳理得清清楚楚。这两个问题相信将永远提醒着浙大学生,影响着一代代浙大人,也提醒着大家记起这位可敬可爱的老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