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名片:杭州萧山技师学院加工中心技术与应用专业大三学生,获2019年浙江省青年职业技能竞赛学生组比赛车工(普车)赛项一等奖。
每日商报(记者 葛玲燕 摄影 项凯)
最近,陈锎在省集训队收获了一个新名字——“陈开门”。
这是和他一起集训的小伙伴取的。因为每天早上7点45分,他都会第一个到集训室,把门打开,等小伙伴们过来,8点准时开始集训。
“因为车工组只有我一个人住学校。”备战“振兴杯”全国学生组决赛的日子里,陈锎和另外两位来自其他学校的小伙伴建立了非常好的友谊。
“一起吃苦一起笑。”陈锎说,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国赛,有幸认识这么多高手,一起切磋,很开心。
“学渣”的进阶之路
陈锎的“锎”字,相信很多人第一次见肯定不太认得。陈锎说,这个名字是爷爷当年查字典取的。“因为‘凯’这个字太常见,所以取了‘锎’。”陈锎听爷爷说,这是希望他长大后能出类拔萃,与众不同。
可是,小时候的陈锎和很多男孩子一样,调皮、不爱学习,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学渣”。初中升高中时,父母希望他能学一门技术,就给他报了杭州萧山技师学院的加工中心技术与应用专业。
“学着学着还挺感兴趣。”在高一的学习中,由于陈锎每次做出来的工件都能达到90-100分,老师就把他选进了兴趣小组,之后又进入了学校集训队。
集训队的王梁华老师,同时也是本次国赛陈锎的指导老师。“他很厉害,我的技术都是跟他学的。”对陈锎来说,王老师是偶像,也跟着他做了很多项目。
下午1点,持续5小时的实操训练结束,陈锎和小伙伴收拾好工具,一起洗手吃饭。20分钟后,他们要练习理论题。“针对上午的训练,我们还要查漏补缺,做错的单件要重新做一遍。”不过对于这样的训练,陈锎已经习以为常。
“为了这次‘振兴杯’,我们暑假就训练了一个半月。”从杭州市选拔到浙江省选拔,陈锎在老师的带领下,做了很多准备,光工件就做了30多套。“多练总是有收获的。”陈锎说,这一次能有资格参加国赛,一半是幸运,另一半是努力。
不磨出几个茧来
怎么成为一个好技工?
接受采访时,陈锎总是不自觉地抠自己手上的茧子和指甲缝里的黑东西。他说,一般做车工的,手都会很黑,因为车床上有机油,即使当天晚上洗了,第二天还会弄脏,所以不太能洗干净。“很多人都说我们小小年纪比老年人的手还粗糙。”陈锎笑着说,“可这是劳动者的标配啊!不磨出几个茧来,怎么成为一个好技工?”
在工件上做成不同形状的螺纹,这个环节据说是车工考试中最难的,不过也是陈锎最喜欢的。“一个是难,还有一个是时间要求高。”陈锎介绍,螺纹的形状有双线梯形螺纹、三角螺纹等,一般要求在10-20分钟内完成。“不过做出来好看的话,会特别有成就感。”
对于未来,陈锎想往设计方面发展。从去年开始,他就跟着王梁华老师准备自己的毕业论文,主要内容是设计一种新的医疗器械酶标仪。“通过设计,把现有的酶标仪体积变小,但里面的东西不能少,而且读取速度要加快。”陈锎说,接触得越多,越发现自己要学的东西实在还有很多。
“当然是选择挑战了!”他说。
问:
什么是第十五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学生组决赛?
答:
“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是中国技能大赛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青年技能人才的年度“华山论剑”。
2005年,为深入推进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共青团中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举办了首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此后每年在沈阳举办一届,至今已连续举办14届。
大赛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获省级初赛各工种前3名的选手参加全国决赛,获全国决赛各工种前5名的选手,晋升技师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授予“全国技术能手”和“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并在“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杰出青年岗位能手”评选中享有优先权;获各工种第6至20名的选手,晋升高级工或技师职业资格。
如今,“振兴杯”已成为引导广大青年职工技能成长、岗位建功的明亮品牌。为青年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开辟了绿色通道,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技能”的良好社会氛围。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振兴杯”除了职工组,还首次设立学生组,决赛将于11月15日-18日在杭州举办。
大赛以“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为主题,由共青团中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主办,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共青团浙江省委、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