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俊则认为:“业绩对赌失败、破产重组损失、行业周期性变化、汇率、税收等等诸多因素都有可能导致业绩波动,因此上市公司修正业绩报告是正常的,但金额多达几个亿或是频繁的巨幅波动就更值得‘打问号’了。”
“在业绩上做文章,归根结底还是一些上市公司利用信息优势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副教授邱勋直言表示,这其中的违规行为包括上市公司配合大股东提前减持或打压吸筹,或是刻意向相关主体进行利益输送,或是为获得利益进行严重的财务造假,也有可能是新管理层为未来光彩的业绩衬托其管理能力而故意将前任的资产进行财务极端处理等等。
业绩“变脸”致公司市值缩水40多亿,股民还需警惕带好“避雷针”
业绩预告是股民买卖股票的重要依据,而一旦业绩不达预期,再好的题材都可能烟消云散。
在下调业绩预期后的四个交易日内,沃森生物股价就从20.66元跌至17.61元,这意味着其市值缩水了43.89亿元。而受业绩“变脸”影响,贝因美在1月22日股价便以跌停报收,再次创下近一年来新低。
面对上市公司因业绩“变脸”带来的股价下跌,往往不明就里的投资者,尤其是中小股民,只能无奈地为上市公司的行为“买单”。那么投资者该如何避免“踩雷”呢?
根据邱勋观察,容易出现“业绩变脸”现象的上市公司有五大类。“除了次新股是业绩‘变脸’的重灾区外,还有诸如高管频繁变动的公司、行业开始衰退的上市公司、财务提示公告模棱两可的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糟糕却持有较多交易性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的实体型上市公司等四类公司值得警惕。”
“业绩预告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重要内容之一,可折射出公司的内部治理情况。”陈俊认为,如果公司本身治理不规范、财务不规范,经常出现业绩“变脸”或信息披露违规,这样的公司业绩很可能带有水分。
“避免‘黑天鹅’的最好办法是回归价值投资。”梅陵建议说,首先,综合考虑宏观、行业形势,选择成长确定性高的行业板块,回避确定性低的行业板块;其次,回避过高估值的行业板块,一般高估值的行业板块都有成长性强不确定性大的特点,一旦业绩增长预期下滑,最终其股价会在盈利增速下滑和估值下调的双重冲击之下迅速大跌。
记者手记
上市公司业绩“变脸”似乎成了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经常被媒体点名敲打,却又屡屡发生。
业绩预告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业绩预告与最终披露之间存在时间差,监管部门给出了修正的空间,因此即便上市公司在预公告业绩后遭遇对赌失败、投资项目失败、破产重组等事故,仍可通过及时披露项目进程避免造成股价突然暴跌。
然而,目前因业绩巨幅变动而发生股价“闪崩”、市值巨幅缩水的消息依然不绝于耳,而最终,无辜的股民却不得不吞下这枚“苦果”。虽说“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但作为拥有信息优势的上市公司,是否做足了风险提示和及时披露信息?是否对信任自身并为之掏了腰包的股民负好了责?是我们需要拷问的。
庆幸的是,业绩预告“变脸”越来越受到监管部门的关注。本月初,上交所提出,要求上市公司明确区分并披露业绩变动的具体原因。1月11日,*ST天成公告称因“业绩披露”问题收到了证监会的《调查通知书》,开了因业绩“变脸”被立案调查的先河。
此外,也有一些业内人士呼吁,尽快修订相关法律法规约束上市公司任性的业绩“变脸”行为。我们认为,唯多方着手,方可震慑“任性”的上市公司,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权益,为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