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设计到产业化
方向如何越辨越清
李启章的团队做过一次测算,“空气洗手装置”每分钟出水量约为300毫升,而为了达到相同清洗效果,目前常见的水龙头需处于每分钟出水3000毫升的工作状态。如果杭州东站使用“空气洗手装置”,三个月就可以收回硬件成本。节水90%,这个数据对用水量大的公共场所诱惑极大,但要让人心甘情愿购买你的商品,就得花费一番心思:比如产品的稳定性、安装的便捷性,又比如外形的美观性。
今年在浙江举办的首届中国设计智造大奖上,设计的可产业化成为大奖的必考“科目”。以大奖的评判标准可产业化和社会意义等来看,“空气洗手装置”无疑是个优秀的项目,但这个项目之所以没有迅速落地,反映出的是大学生创业存在的普遍问题:产业化方向不清。
“以前做事情的方向特别明确,每一步怎么走,自己很明了。后来创业没有什么经验,大概知道目标是什么,但一时间往哪个方向走没什么头绪。”这种情绪曾困扰李启章很长时间。所幸,浙大浓厚的创业教育环境,让他不至于手忙脚乱。
“空气洗手装置”项目,曾入驻浙大e-WORKS创业实验室。在这个实验室里,大学生不需要考虑租房、资金等后顾之忧,还有社会知名企业家导师和园区内的创业辅导员进行一对一指导。
徐业业告诉记者,他的导师浙江大学教授朱世强非常鼓励学生创业,给了不少企业推广的建议,这让他能够在产学研的道路上甩开膀子勇往直前。在早前的一次采访中,朱世强建议创业企业重视在技术和产业方面的精耕细作,而他自己也一直专注于各类机器人产业应用的研究。
从记者接触的浙大创业团队来看,大都具备核心的技术,如果再加上商业模式、与市场的接轨、营销策划能力的专业培养,很多项目可以在细分市场里站稳脚跟,甚至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前三年我们只做水龙头产品,朝着节水、健康、舒适等方向。因为现在市场上水龙头同质化严重,大部分仅是外形上有区别,我们优势还是在技术上,比如我们正在想把‘空气洗手装置’和烘干机组合,洗手洗完拿出来就是干的,你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一次洁净、烘干的过程。”下个学期,李启章就要去清华大学继续求学生涯。记者问他为什么不专心地创业呢?李启章说,想让自己在技术上更上一层楼,更想让“空气洗手装置”能够打入北京市场。说完,他腼腆地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