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人的学生团队
为何需要更新迭代
今年第44届瑞士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空气洗手装置”项目斩获特别大奖。但此时,团队的成员发生了变化。
“现在参与创业的核心成员除了我,还有首席技术官2012级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徐业业和一位市场经验丰富的首席运营官,原来比赛的7人团队只剩我和两个技术人员了。”李启章曾经分享过他的团队组合过程,他用最擅长的数学模型为每一个入围人选计算了专业技能、公关能力等综合得分,组建了一支“最强战队”。
这支“最强战队”,花了近1年时间,几乎投入所有课余时间,自学专业知识、数次改进设备,不仅通过雾化原理将空气与水混合,同时利用洗手者自身的重力压缩空气获得高速气流,不消耗其他能源。但为何到了收获果实、创业的关键时期,团队却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
“比赛和创业有太多不同。今年我们7个人都面临本科毕业,两位同学要去国外,还有两位没有太强的创业欲望,只有两位技术人员愿意继续承担研发任务。”毕业,让这支大学生团队面临天然的“分道扬镳”,而李启章在寻找投资人的时候也发现,投资人普遍对项目有兴趣,却对清一色大学生的团队架构表现出担忧。杭州银行科技支行行长助理赵文斌这样点评,“空气洗手装置”项目为高校学生创新项目,获得了国际竞赛认可,但公司团队经验相对不足,项目后续面对的客户单位又相对较大,项目推广周期相对较长。
徐业业,因“空气洗手装置”电力驱动版研发进入团队。“大二的时候,我也创业过,失败过,发现自己还是适合专攻技术,设计‘空气洗手装置’电力驱动版,是我第一次尝试接线220V的交流电压,事先看了很多电路设计相关的书籍。”徐业业的办公桌上,放满了各种机械零件和电路图纸,这个个头不大、皮肤挺白的90后男生,还未毕业已经身扛十几项发明专利。
“他技术强,又有创业意愿和想法,很快在团队脱颖而出。后来我又找到一位关键的市场合伙人,他已经拥有一家做建筑节能的企业,资源可以匹配到我们这里,我们太需要熟悉市场的人把产品推广开来了。”李启章说,他们联系了学校的抗震降噪实验室,在控制盒里做一个吸音的模块,噪音就会降下来,6月底“空气洗手装置”电力驱动的二代产品也将放到浙大玉泉校区进行公测,雾化效果更棒,发出的声音就和正常说话差不多。
从比赛时的一个创意,到产品成型量产,高校给了大学生创业丰富技术资源的先天优势。李启章说,“空气洗手装置”,从一开始依靠浙大能源、机械、控制等多个专业的同学交叉配合、合作研发,到后来重组迭代团队成员,慢慢磨合出一支能够迎接市场挑战的团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