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比较清楚的是,微信注册用户过1亿的时候,有人跟我说,‘我蛮看好微信的’。这不是废话吗?都已经1亿用户了,你再看好,这已经是结论了。但是在过程之中,你很难去判断这样的一种变数。”
“微信刚出来的时候,其实还是受到很多质疑的,比如语音这种东西,老外喜欢留言,中国人没有这个习惯。而到微信3.0版的时候,我们感觉这个东西可能会把微博都干掉。”
顾大宇说,“‘来往’刚出现时,我就不希望它是一个像旺旺这样的内部工具。刚发布的时候,连马云都不知道这回事,因为它当时只是一个很小的项目。那时候,我们没有什么推广资源和钱,也没有在淘宝上面做一些流量导入,连广告都没有做。”
但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认,“来往”最终还是输给了微信。“我觉得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创业 成功卖掉千个初代手环,却差点交不了货
2013年,顾大宇经历了阿里内部转岗之后,开始出来自己创业。
为什么会选择做智能手环?顾大宇本身就是智能手环的粉丝,当时国内还没有这类产品,而他认为国外的产品又不是很好。“我觉得国外产品太差了,比如睡觉前,它需要人工切换,睡觉时按一下,起床还要按一下,太扯淡了,所以我决定自己搞一个。”
于是,他找了前阿里巴巴同事许皓玥负责核心算法研发、 ABB硬件开发工程师孙大鹏负责硬件开发、飞鱼设计合伙人李楷负责工业设计……
他的创业念头,就好像曾经的各种爱好一样,仅仅是从最喜欢做的事情入手,并没有“要改变用户习惯”之类的远大理想。
从阿里出来,顾大宇说自己还有点钱,初期没有考虑过什么融资,就自己干起来了。
“有一天,我们想到一种功能——一旦你开始运动,手环就震动一下刺激你。这种功能细节很令人兴奋,因为当时全球各种手环还没有这些细节设置,在静与动的状态切换中,我们打算找象声词来形容,比如bong、bang、dong等,最后只有bong注册成功了。”
他的初代手环,是在一个众筹网站上卖出去的。10多个小时,1000个手环被一抢而光。
但是,卖得顺利,不代表着一定顺风顺水。
“你知道吗,一个不是很成熟的团队去做硬件,最大的问题是跳票,几乎没有人逃得过这个魔掌。众筹完成之后,我们答应用户在多少时间内到货。那天是允诺的最后时间,合伙人守在深圳工厂里,我在家里等消息。”
顾大宇说,当时最怕合伙人打来电话,但怕什么来什么。“晚上11点,手机响了,我很不乐意去接。果不其然,是工厂出了问题,1000多个初代机需要全部返工,他在电话那边都哭了。”
那一次,给了顾大宇巨大的压力。他放下电话,硬着头皮开始准备向用户解释。“最后居然只有3个用户退货,这让我们非常惊讶,非常感动。早期的用户真的是我们最大的支持者。”
bong初代机的单价在690元,远比现在贵得多。它的最初功能主要体现在,能辨识各种运动,比如走路、跑步、骑车、开车等。全自动识别算法,这是bong手环的独创之处,提取运动过程中的各种加速度数据,然后进行后台演算。“当时,我们的目标客户群就是极客圈子,后来升级了几代产品,都卖得还算不错。”
在企业融资方面,顾大宇显得并不“饥渴”。“我们不像做APP创业,如果没有融资到钱,搞不到用户,就意味着‘挂’了。而我们做硬件的,本身是赚钱的,有盈利,所以在钱方面并不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