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在古代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但在现代,由于工艺和品牌上的落后,中国的丝绸企业在国际上一直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位置,摆脱不了面料出口和代加工的命运。
“90%的丝和80%的绸在我们中国,但是品牌在法国,中国企业既赚不到钱又很辛苦”,丝绸文化研究专家,万事利集团总裁李建华这样痛心地说。
不过,这样的现状或许即将改变。
昨天,记者在一年一度的“丝绸文化论坛”上了解到,中国丝绸业的领军企业万事利正式宣布与法国 里昂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丝绸企业MARC ROZIER达成战略合作。这意味着,今后MARC ROZIER不仅要为爱玛仕等国际大牌做代加工,也要为万事利设计和生产丝巾。
来了一次中国就谈成了合作
昨天,化了淡妆,穿着一袭绿色旗袍的万事利集团董事局主席屠红燕毫不掩饰自己的激动,她向记者坦言这次合作达成得相当顺利。
“他们到中国来了一次就与我们达成了合作。”屠红燕说:“一方面是法国的企业这几年因为本土经济的低迷,市场在不断地萎缩;一方面他们来中国,来万事利参观后,看到了中国的企业在不断地创新,设计也在不断地进步,让他们非常惊讶。尤其是中国把积累了五千年的文化元素运用到设计中,让他们感慨很多。因此,他们希望自己的品牌可以到中国来,也愿意让中国的民族品牌通过它的设计和制造真正走向世界”。
屠红燕介绍说,中法两家丝企的合作会从两个层面展开:MARC ROZIER今后将借助万事利在国内的渠道更深入的进入中国市场;同时,万事利借助MARC ROZIER的设计和生产能力实现品牌升级,即将全新推出“法国制造”的高端丝巾品牌,从原料采购、设计到制造生产全部在法国本土完成。而且,MARC ROZIER的技术人员也会经常到中国来,辅导国内企业的技术进步。
屠红燕说:“中国丝绸企业要走出国门,自己成长起来还有一段路要走,而与这样的成熟企业的合作,可以缩短与国际大牌竞争的距离,这是我非常看重的。”
做过15年代加工
成功转型靠的是文化与技术创新的力量
近几年来,随着人工、地价等各种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国内的不少制造企业日子并不好过,万事利的成功撰写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励志故事”。
屠红燕毫不讳言,万事利曾经为国外企业做了15年的代加工。“以前没有自己的品牌,现在在国际上终于有了自己的品牌。走到这一步,靠的是文化的力量和技术创新的力量。”
这几年,万事利成功将企业从制造业转型为文化创意产业。万事利总裁李建华曾说,不能再把丝绸当作传统产业,“如果我们光把丝绸定性为传统的面料,那就只能赚2块钱,但如果做成文化礼品,就可以赚20块钱,做成装潢产品,可赚200块,而做成一个艺术品的话,就可赚2000块钱了。”
而此次与MARC ROZIER的合作,也是万事利品牌实现二次飞跃的契机。“这是一家有120年历史的企业,给全世界最优秀的丝巾企业在做生产,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工人对每件作品精益求精的精神,对品牌的深厚的情感,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屠红燕说,“将来新的品牌,无论是设计还是文化,一定是走在国际前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