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年轻人有了手机和网络,几乎与电视无缘,听收音机更是不可能的,坐在沙发上看电视都是老年人的事。在五六十年前的农村,哪怕是像我们钱塘泗乡这样的杭州近郊,也才刚刚通了电,“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成了人们心目中现代化生活的向往目标。 记忆中,1968年和1969年时,家里还在点着煤油灯,我们叫洋油灯,妈妈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做杭州竹篮,有时甚至是摸黑进行,一不小心,竹刺会割破手指。那时的工业产品都带着一个洋字,洋钉、洋火(火柴)、洋碱(洋肥皂)、洋布、洋蜡烛、洋车(缝纫机)等,因为那时制造业落后,这些生活必需的工业产品依靠进口。 我六七岁时,家里才有了电灯,一盏15瓦的电灯。灯泡里有钨丝,一通电,钨丝就会发出光芒,比那煤油灯要亮许多。一户人家也就那么一盏,黄昏时先在楼下照明。唯一的一盏电灯,为了能照顾到楼上,父亲专门在楼板上锯出了一个半圆,每当上楼入睡时,拿着拖着长长电线的电灯通过那个半圆,挂到二楼柱子的洋钉上。又过了几年,家里才有了第二第三盏电灯,也就不需要楼板上这个半圆了。这个楼板上的半圆,许多年后也没有补上,我们经常会透过这个半圆看看楼下客厅的事情。 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公社里有了广播站,挨家挨户都拉进了喇叭线,每户人家都安装了小喇叭。一个四方的盒子里装着一个灰色凹底圆形的东西,小喇叭还有地线插在门背后,有时摸着会有触电的感觉。 每天早晨七点,会准时播放《东方红》歌曲,据说,这是从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传回来的声音。播音结束时,小喇叭会在《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曲子中告一段落。到了上午十点半,小喇叭又开始广播,农忙季节,这是我们烧中饭的时间。那时不是每家都有闹钟的,时间都是毛估估的,只有小喇叭非常准时。 老百姓喜欢小喇叭,还因为小喇叭每天都会播放气象预报。每当双抢劳动收割季节,是晴天还是雨天,什么时候下阵雨,都根据小喇叭的预报来安排生产队的农活。 到了1974年,大队里有了高音喇叭,专门有了扩音设备。有什么重要通知都会用高音喇叭播报,也就是大队的大喇叭上通知。大喇叭是连接着小喇叭的,家里也能听到。大队高音喇叭的播送权在大队党支部书记或者大队长手里,有时也会是公社播音员直接播音,讲的都是泗乡本地方言,他们第一句都是“全体社员请注意,下面播放大队通知”。如是公社广播站播放的,就改成了“全体社员请注意,下面播放公社通知”。 我最喜欢听到小喇叭和大喇叭里播放的大队放电影的消息。小朋友们会竞相转告,早早地搬着凳子去学校操场上占好地方。 改革开放后,大喇叭和小喇叭里播放起了《碧玉簪》《五女拜寿》等越剧,“全体社员请注意”的声音逐渐消失了。 现在还能听到某些人的绰号叫大喇叭小喇叭,意思是一旦让大小喇叭知道,很难保守秘密,消息就会很快传开。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没有了大喇叭和小喇叭,但儿时听到的声音总在耳边回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