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货新志 | 岑嵘(杭州人,作家) 我的父母是知青下乡时在农村里认识的。他们的那段生活似乎经过了记忆的筛选,只记得青春的美好。当我问起他们当时最艰难的事情,他们想了半天回答我说:“可能是蚂蟥吧……双抢也很辛苦。” 我小时候常去他们插队过的农村,那里金色的稻田一片接着一片,一条河流穿过村庄,空气中有稻穗和泥土的芬芳,稻田在微风吹拂下仿佛是海浪起伏。几千年来人们在这片土地上,以差不多相同的方式插秧耕种收割。 中国人有什么最重要的特点?勤奋。如果你身处海外,和其他民族一比较,就能很直观地感受到,全世界最能吃苦耐劳的莫过于中国人。 中国人的这种品质是怎么来的?这和水稻种植是分不开的。 我曾在浙江省博物馆见到过一批“上山遗址稻谷”展品。 “上山文化”最早发现于金华浦江县一个叫上山的土丘上,距今已经有一万多年。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碳化稻米,这些是原始栽培稻。也就是说,一万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驯化种植稻米。 今天物质丰富的我们不会感到大米有多珍贵,但种植水稻的艰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稻田是“修造”出来的,不像麦田是“开辟”出来的。开辟麦田要清理灌木、乱石,用犁开垦。稻田可以依山建成梯田,也可以利用沼泽或者河床建成水田。稻田需要灌溉,所以田地四周需要开挖灌溉的沟渠。水从最近的水源引来,通过水坝或水闸,调节稻田灌溉的水量。 稻谷生长过程中,为了防止灌溉水渗漏,需要以硬泥作底。但是种子不可能在硬泥里生长,所以在硬泥上面还要有一层软泥。对于结合硬泥软泥的黏土层要精心设计,从而使农作物浸泡在适量的水中以利于水分吸收。 种田也是门艺术,水稻需要小心呵护。稻田需要不间断施肥,从前使用的是人畜粪便和焚烧后的植物等肥料。施肥的时候也要特别小心,施肥过量或是时机不准,对庄稼的伤害跟施肥不足时是一样的。 由于稻谷生长容易受到其他植物侵害,农民们必须经常为稻谷进行手工除草,还需要为谷穗灭虫。人们需要始终留心水田里水位变化,确保日光下水温不至于过高。稻谷成熟后,农户们需要一鼓作气收获庄稼。 我父母所说的“双抢”,是指在每年的七月中旬到八月上旬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要抢时间收割完早稻,抢时间栽完晚稻秧苗这两样农活。而这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日子,农民要在烈日之下的稻田里耕种、除草、收割,甚至还要忍受蚂蟥的叮咬。 中国和很多以水稻种植为主的亚洲国家一样,由于人口众多,已没有更多土地可以转化成新耕地。在这种情况下,农民们要想增加产出,只能依靠更熟练的耕种技术,更精确的耕种时间,以培育更优良的水稻品种。 今天我们有一个常用词叫作“内卷”,这是著名历史学家黄宗智教授提出来的。他提出了一个“江南的农业内卷化”的观点,认为江南土地就那么多,人口不断增加,增加的劳动力怎么办?只好在土地上更加精耕细作。因此,水稻的种植在各个环节越来越精细化。 人类学家弗朗西斯卡·布雷将稻田文明归为“技术导向型”农业:你只有更精心除草,更小心施肥,密切观察水位变化,有效控制黏土层,利用好稻田的每一寸土地,你才能获得丰收。毋庸置疑,千百年来种植水稻的农民是种植各类农作物的农民中最辛劳的一群。 以这种强度的劳动为职业的耕者会有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稻农的劳动在投入与产出之间有明确关联。他们明白,干活越卖力,收获也越大,这之间没有什么可以投机取巧。其次,他们的工作由一系列复杂工序组成,既要开动脑筋,更要全力以赴。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是所有中国人的精神故乡。数千年来他们日复一日在田间如此劳动,最终塑造出了今天中国人的主要特性:淳朴、聪明和勤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