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阅读 | 《钱谦益与〈游黄山记〉》 [英] 史蒂芬·麦克道尔(马蒂文) 著 方旭标 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4年6月 “景观不仅是由我们眼前的东西构成的,而且是由我们头脑中的东西构成的”,《钱谦益与〈游黄山记〉》这本书因钱谦益而起,但绝不仅仅是在写一篇游记。 万历三十八年(1610),钱谦益考中进士,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在明朝末年,钱谦益曾经担任过礼部侍郎等职务。他在政治上主张改良,反对当时的腐败和黑暗。钱谦益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学者。他的诗歌、散文和学术著作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感情色彩,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钱谦益与〈游黄山记〉》这本书并没有围绕钱谦益的政治身份落笔,也没有以钱谦益的文学成就为主线。这本书是一本关于钱谦益所写的《游黄山记》的研究解读著作。 1641年,60岁的钱谦益游览黄山,写下了《游黄山记》。这个系列游记并不长,连序一起共十篇,《钱谦益与〈游黄山记〉》第五章收录了全文,钱谦益在这十篇游记里描绘了黄山的奇特景色。 在钱谦益的游记中,详细描述了黄山的泉、云、松等景观。比如写水之奇,提到白龙潭和汤泉;写云之奇,描绘了云的变幻莫测,如“铺海之云,弥望如海,忽焉迸散,如凫惊兔逝”;写松之奇,形容松树千姿百态,“有干大如胫而根蟠屈以亩计者,有根只寻丈而枝扶疏蔽道旁者,有循崖度壑因依如悬度者,有穿罅冗缝、崩迸如侧生者,有幢幢如羽葆者,有矫矫如蛟龙者,有卧而起、起而复卧者,有横而断、断而复横者”。 钱谦益还通过对黄山松生长环境和姿态的描写,如“松无土,以石为土,其身与皮、干皆石也。滋云雨,杀霜雪,勾乔元气,甲坼太古,殆亦金膏水、碧上药、灵草之属,非凡草木也”,表达了对其顽强生命力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钱谦益与〈游黄山记〉》作者史蒂芬·麦克道尔认为,钱谦益对黄山的描述不仅仅是他的第一手观察,更多的是他之前几代旅行者所留下的轨迹与思考。通过对钱谦益游记中的风景进行解读,作者将其视为一种具有代表性传统的复杂产物,而非单纯的可实证空间。 史蒂芬·麦克道尔开篇就讲了黄山松树的例子,这个名胜到今天依然是打卡地点,但是直到明初松树都不算是黄山的重点。 “今天的我们很难想象,其实松树并非一直都是黄山的标志性景观。宋代的《黄山图经》是现存最早的记载黄山地形地貌的书籍。书中提到松树时只是一笔带过。” 由此问题诞生了,松树是如何在黄山景观中从无足轻重的配角变成不可或缺的主角?书中详细分析了钱谦益《游黄山记》中的诸多元素,包括黄山的奇景、景色描绘与精神寄托、文化历史等。作者认为,钱谦益的游记不仅是对黄山景色的描绘,更是他个人情感和思想的表达,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所以这本书写的其实不是钱谦益,也不是黄山,这本书写的是人和景的关系。甚至可以粗暴地把钱谦益替换成董宇辉,把黄山替换成山西,就好理解多了,人是如何造景的,以及景又是如何反作用人的。人和景之间,既有当下的链接,又有历史的继承,这个复杂的关系是这本书进行分析阐释的。 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表达,也是中国文学美的极致表征。当诗人袁枚也踏上了黄山的游览之旅,足以表明作者想表达的是“人”与“景”的相互作用。而他的造访,又是另一段故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