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舟一世界》 孙 侃 马晓才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4年5月 讲述萧山的历史,必须从跨湖桥遗址说起,必须从在跨湖桥遗址上发现的那条独木舟说起 大潮起钱塘。 改革开放以来,位于杭州湾南岸的萧山快速崛起,经济综合实力快速增强,名列浙江各县(市、区)前茅,曾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十强县(市、区)”,创造了中国县域发展的样本。 为什么是萧山?萧山有着怎样的发展史?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究竟呈现在哪些方面?为深入解析萧山发展之谜,新近出版的报告文学《一舟一世界》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提取“独木舟”“治水”“兴商”等史迹为叙述线索,对漫长的历史发展脉络予以梳理分析,探寻隐含其中的发展动因、肌理和规律,呈现萧山这片土地的魅力。 “独木舟”与文明曙光 沧海变桑田的萧山巨变,是这部作品的写作重点。 人类的形成和发展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产物。作品开篇写道:“讲述萧山的历史,必须从跨湖桥遗址说起,必须从在跨湖桥遗址上发现的那条独木舟说起。”这两个必须,以画龙点睛之笔,勾画出全书的主题《一舟一世界》。“跨湖桥独木舟的发现,不仅把萧山一地的文明史确定为8000年,还把整个浙江的文明史,推至8000年前。”因为有了独木舟,人类从此可以跨越水域,开拓新天地,为人类进一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奠定了基础。而能制作独木舟,说明人类在这一时期已拥有了相对成熟的文明。可以说,独木舟引发了萧山的自然之变、勇气之变、创造之变。 《一舟一世界》概括梳理了六种文化——即从8000年前的文明曙光跨湖桥文化,2500年前的精勤耕战古越文化,1700年前的水韵华章运河文化,900年前的涵虚灵湖湘湖文化,近代的碧血丹心红色文化,到当代的弄潮奔竞钱塘江文化,从而深刻揭示和阐述了萧山自古以来的文化创造和传承创新。《一舟一世界》通过对这些有着浓郁地域色彩的文化描述,秉承8000年独木舟孕育在这块土地上的江河文化基因,萧山的底色、杭州的样子、中国的气质渐渐变得清晰,变得栩栩如生。 萧山代有贤人出 个性鲜明的历代萧山人物,是这部作品写作的一大特色。粗略统计,《一舟一世界》书写了上百件历史事件,提及的古今人物多达300余人,从越王勾践到升斗小民,都曾在萧山留下足迹—— 杨时,任萧山县令期间,不仅传承“大禹治水”精神,带领萧山民众“筑堤为塘,蓄水成湖”,变水患为水利,创办道南书院,大兴教育,授学传道;贺知章,他是萧山唯一的状元,一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名句流传至今,《全唐诗》中录其诗作19首;葛云飞,清代抗英民族英雄,官至定海总兵。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八月十七,在著名的“定海保卫战”中壮烈牺牲。 诚然,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舟一世界》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改革开放以来,“行开拓之路,我自乘风破万里”的农民企业家群体形象——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航民集团创始人朱重庆,传化集团徐传化、徐冠巨父子,开元旅业集团创始人陈妙林,荣盛集团创始人李水荣,恒逸集团创始人邱建林,万向集团接班人鲁伟鼎等一大批农民企业家,展现了萧山代有贤人出的风采。 弯腰耕耘 物产丰饶 作品还写出了萧山特有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独特韵味的丰饶物产。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萧山境内山、水、涂、田、地俱全,农业资源丰厚,农特产品繁多。《一舟一世界》不吝笔墨,写出了萧山人“肩背棉篓,弯腰耕耘,谁能知晓剥麻苦”的艰辛,也写出了萧山生产萝卜干、莼菜、茶叶、梅干菜、杨梅的美味,还写出了发展苗木花卉的繁荣。 棉花和络麻曾是萧山的主导产业。萧山围垦所得的土地,最先适宜于种植耐盐碱的棉花和络麻。作者写道,萧山种棉的历史始于元代,20世纪18世纪初钱塘江改道后,萧山沙地淤涨起来,特别是经过艰苦围垦,沙地成为棉麻产地,形成浙江主要的棉花生产基地。书中,作者对种棉艰辛细节的描写:“种棉花是一项技术性强且劳累的农活。”“棉花从种到收的全过程都需要管理。”“打杈、整枝是个既累又细的活儿。”“棉花收到家,还要晾晒。”“为了卖个好价钱,一担一担地挑着走上十几里、几十里路,送到南沙大堤内或者城厢镇,这又是一件够累的事。” 《一舟一世界》从一条8000年前的独木舟入笔,全景式、史诗般写出了萧山巨变、萧山人物、萧山物产、萧山精神,告诉我们萧山从历史走来,正向未来走去。正是因为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始终怀有这份“弄潮儿”的精神,才使得萧山拥有足以自豪的历史发展成果,建成“产城人文”深度融合的中国式现代化区(县)域不再遥远,百万人民正齐心协力,共创共享美好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