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水潺潺地向前流淌,这是最初关于远方的想象。现在,人文经济在运河沿线“流淌”。 上下2500多年,蜿蜒3200多公里的中国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循迹溯源·运河文化绍兴行”采风团,走进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名城绍兴,品读这座千年古府因水而兴的文化史诗。 1 浙东运河穿城而过,勾勒出绍兴城市的生命线。运河支流如毛细血管般,把古城连成了一张水网。 鲁迅先生曾在文中写道:“你在家乡平常总坐人力车,电车,或是汽车,但在我的故乡那里这些都没有,除了在城内或山上是用轿子以外,普通代步都是用船。” 鲁迅生活的绍兴是一座“家家门外泊舟航”的水城。他多次写到在故乡坐船的经历:“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我是坐了小船回到故乡的”,小船说的是乌篷船。 今天,依然可见头尾尖尖翘起的乌篷船在古城水网中穿行。头戴乌毡帽的船夫陈国荣用手划楫,用脚躅桨,手脚并用摇着船前行。船舷紧紧地贴着水面,人在摇摇晃晃中,感觉两岸的屋舍越来越密,头顶掠过的石桥越来越短,两岸的河道越来越窄。细细的船身却自如打了个弯,让人不得不赞叹,乌篷船的灵巧,船夫的高超技艺。 陈国荣说自己15岁起就在河里捕鱼,让我想起童年的那艘小渔船。它总是在傍晚的时候,从东边摇橹而来,停在巷口运河边的泡桐树下。船家掀开船舱,船肚子里露出活蹦乱跳的一舱鲜鱼,喉咙梆梆响地喊着:“渔船来了!” 我不知道它每天从哪里来,想它一定走了很远很远的路吧!船上有个小女孩,穿着碎花裙子,光着脚在舱板和驳石间跳来跳去。我常常在心里同她讲:住在船上真好呀,在水上,摇啊摇,每天去不同的地方…… 运河水潺潺地向前流淌,这是最初关于远方的想象。 2 河是船的路,桥是横跨时光的路。 乌篷船停靠在城东的八字桥下。这座古桥始建于南宋,有着“中国最古老立交桥”的美名。《嘉泰会稽志》载,“八字桥在府城东南,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故得名”。 章伟静的家就在桥口,开门便见行人来往桥上。她在这里住了五十多年,母亲也在屋里出生,住了九十多年。“这一百多年的老屋与门前八百多年的古桥相比,还年轻着呢!” 屋檐下挂着的竹匾随风轻轻晃动,里头晒着章伟静自家煮的花生和笋干。“老酒咪咪,味道‘随(很)好’!”绍兴人喜欢咂着黄酒吃这些咸口。 桥边有棵古香樟,正是开花时节,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被无数乡人的脚底板打磨得油光锃亮的桥石,也印满了章伟静一家生活的痕迹。 早晨,老父亲章老伯提着煤炉到桥下。煤饼一点燃,赶忙把炉子罩一顶铁皮烟囱。青烟往外冒的时候,整条广宁桥直街弥漫着生炉子的烟气,这也是江南早晨特有的味道。 似乎这是街坊们一天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仪式。老年人闻到这气味,晃晃悠悠地去上菜场。曾经住在这里的青年人闻到这气味,加快了上班的脚步;如今,搬出去的青年人又回来了,在这气味里,打开了一家家咖啡店、文创店的排门…… 比广宁桥直街更热闹的是仓桥直街。过了宝珠桥,沿街黄酒桂花拿铁的招牌,与梅干菜、茴香豆、木莲豆腐的叫卖声混搭着,空气中弥漫着酱肉串的香气。 整条街有40余处保存完好的各式台门,几乎走几步就逢着一处百年老台门。台门是老绍兴的特色建筑,依水而筑,临街而生,砌有石阶和石门框。在大门与仪门,以及厅堂间这两进十多平方米的空间里,一些住家摆着小吃摊。 卫荣贵退休后卖起了臭豆腐,一天能卖六七十碗。“虽然我才卖了两年,我这手艺可地道了,从九十多岁外婆手里‘偷师’来的!”他指着仪门背后一排排瓷甏说,“陈年老卤是自家用苋菜梗放在臭卤甏里发酵的。”帘子后的天井种着含笑与石榴花,他在临河的后屋住了六十多年。 卫荣贵娴熟地捞着炸得金黄酥脆的臭豆腐,章伟静在桥下掸掸灰尘收起了被子…… 他们是游客眼中的风景,也在风景里过着变与不变的生活。 3 水是一座城市的灵魂。2500多年的绍兴城市史诗,起笔便离不开运河。 浙东运河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开凿的山阴故水道。《越绝书》记载:“山阴故水道,出东郭,从郡阳春亭,去县五十里。”当时,范蠡主持疏浚了山阴故水道,成为越国的交通命脉。及至南宋,更是达到“浪桨风帆,千艘万舻”的盛况。 浙东运河西起杭州西兴,向东经绍兴至宁波入海。它与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一道,于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大运河以南北流向为主,位于大运河最南端的浙东运河则由西向东,注入茫茫东海,实现了大运河奔涌入海的梦想。 这样的通江达海,让浙东运河在历史上有了特殊的地位与功能——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门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杭州西兴过塘行码头便是南北、东西水运中转的历史遗存。杭州的茶叶、丝绸,绍兴的黄酒、青瓷,随着纵横连接的运河水网,南来北往,“漂”向海外…… 这是古时的“黄金水道”,今天运河的历史文化遗存,通过城市有机更新,展现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的人文价值,人文经济在运河沿线“流淌”。 站在浙东运河博物馆的“浙江省大运河国家公园规划展示图”前,我们看到,江南运河浙江段、浙东运河及其故道等组成的中国大运河浙江段,连接杭嘉湖与宁绍平原,如藤蔓般串起了沿线古镇与历史街区。 京杭运河南源杭州,大运河杭钢公园于今年“五一”假期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大城北文化集合体验的新地标。由小河油库改造而来的小河公园,前两年开放后“一夜之间”走红网络。 同样在绍兴,我们看到阳明故里、徐渭艺术馆书馆等文化新地标,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 在孑民图书馆,一楼玻璃幕墙外,以蔡元培故居侧影为背景,黑瓦的人字形线条与白墙搭配成极简“水墨画”,青空苍水,几方太湖石点缀其间,引得同行者纷纷留影。 水乡的中式意境之美,成为人们感怀乡愁的独特文化体验。 4 有树的陪伴,日夜奔涌的运河并不孤独。 走在坡塘云松村,村口一棵银杏树,古韵悠悠。一问,此树已经1500多岁了!年轮里印满了千年光华啊。 去年深秋,身披满目金黄的古树,因美出圈的“银杏雨”短视频突然“走红”。“当时来拍照的无人机一天多达三十多架。”该村党委书记罗国海说。 清晨,树下时有祈福的村民,傍晚,常聚集着拉家常的人们。现在则多了很多拍照留影的游客。 村口树,是游子回乡第一眼看到的“亲人”。沈爱国在外打工多年,每次回来都会望一望这千年古树。深秋时节,她常常和乡亲一道在树下捡银杏果。 沿着银杏树往前走,有一片云松茶园。前两年,沈爱国决定回乡创业,把茶园附近的自家老房装修得颇为古朴,开了一家“云间食客”的饭店。捡来的银杏果用来煲鸡汤,成为店里的特色菜。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每天三十多桌客满。 近两年,这里有十多位创客回乡,开起了茶馆、露营基地、咖啡吧等。“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我家有个小九妹”……小村庄里,还时时传来袅袅越音。 历史上有名的“归乡”,莫过于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贺知章,面对故乡这一方镜湖水,不禁感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告别钱塘江边的西兴,李白、贺知章等诗人们沿着浙东运河,一路南下,鉴湖推篷,耶溪泛舟,山阴道行,龙山远眺……走出了一条中国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浙东唐诗之路。 在人生的这条河流里,往往被命运推着前行。各人际遇不同,诗人们在浙东山水一方天地间,重获了内心的平静。 不知是否有诗人邂逅过云松村这棵千年古银杏?可以推测的是,它或许给村里的游子带来许多慰藉。 家乡巷口运河边的那棵泡桐树,有一年被雷劈倒了。从此,树上停着的鸟、爬着的蝉,以及如紫色云霞的满树花朵,一同没有了。后来,乡人补植了一棵香樟树,今已亭亭如盖。 那个曾经想坐船远行的孩子,走过万水千山以后,才发现,眼中最美的风景,还是家门口的小桥、流水、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