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经漫记 | 陈思呈(职业阅读者,现居广州) 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孙悟空,在人情世故、社会伦理方面本该比较缺失。但是,当他在群猴中脱颖而出,带领群猴进入水帘洞之后,他却非常鲜明、老练、坚定地提出了他的要求: “列位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这其实是孙悟空在全书中,第一次从天真玩乐的孩童状态脱身,言说出他生而为猴的第一个欲望:对权力的欲望。 而且他的言说很有技巧,说出自己的劳苦功高,摆事实讲道理,不管是从现实利益还是从道德要求,都很合理。 当然,后来孙悟空在花果山的王者地位是非常稳固的,而且他的能力也越来越强,花果山慢慢发展成一个成熟的小型社会,不但有猴子猴孙,还有各样妖王,共有七十二洞。孙悟空的管理能力也并不差:四面八方,各路妖王全都按时依约来参拜猴王,每年献贡,四时点卯,也有随班操备,也有随节征粮…… 他并不需要进行权力的游戏,就过着被猴子猴孙拥戴的生活。“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乃无量之福”,他是否可以满足? 在这个状态中,孙悟空又萌发了另一种欲望。 那一天,他在欢宴中突然坠下泪来,因为他意识到一种局限: “我虽在欢喜之时,却有一点儿远虑……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 他感到了死亡焦虑。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死亡焦虑:它是当人们意识到自我会消亡的时候所激发出来的全部消极情感反应。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孙悟空是在欢愉之时,意识到了这种死亡焦虑。也就是在这欢愉状态中,孙悟空的自我意识强化。 他所做的措施有两个: 一个是去阎王地府的生死簿上,勾掉了自己的名字。另一个是,他启程远行,想去学个长生之道。 他命令猴子猴孙们给他折些枯松,编作筏子,然后他朝着大海的方向,从东胜神洲,渡到了南赡部洲。 他在南赡部洲游历了八九年余,串长城,游小县。这一次“留学”,他并没有得到他想要的,于是他继续远行。再次来到大海边,编个筏子,渡到西牛贺洲。 他到底在寻找什么,追求什么?我们看到,孙悟空先是遇到一位樵夫,象征着石猴十数个年头寻寻觅觅之后,突然降临的契机。随后他遇到他的第一位老师,也就是须菩提祖师,他说:“只是有些道气儿,弟子便就学了。” 所以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孙悟空的第三个欲望,就是为了求道,求知,获得知识和领悟。至于这个领悟是什么,在当时,他还是任凭命运的安排,为了这个“道气儿”,他漂洋过海,登界游方,数十年头,方才到此,一个樵夫给他指了一条道路,看似随机,他却因此求得了道。 所以,百回本西游记全书的第一回,已经集中呈现了孙悟空的三种欲望:对权力的欲望,对长生的欲望,对求道的欲望。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孙悟空的少年时期,他尚未开启他作为一个成年人的人生。但是这个少年孙悟空的三种欲望,基本呈现了我们人生中最为基础的三种欲望:长生、权力、知识,由这三者构建成我们奋斗的框架(财富也是一种权力)。从这个角度看,或许我们可以说,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孙悟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