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把脉
随后的“专家把脉”环节,在场的专家学者主要针对双西一体化的内涵、交通出行的治理、数据赋能的应用,以及服务提升的核心展开了讨论。
双西一体化
要起到1+1>2的效果
什么是“双西一体化”?如何做到“双西一体化”?在场的部分专家给出了自己的理解。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旅游学院原院长,浙江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梁雪松认为,西湖与西溪,虽然都有“西”字,同样有水有船有风景,但两者的内核还是有区别的。西湖主要打的是“文化牌”,西溪则是“生态牌”,两者应该求异存同,互补起到1+1>2的效果。
市规划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汤海孺则表示,“一体化”最主要的目的是进一步整合相关资源,统筹兼顾。通过“双西”景区资源的共享、扩大供给,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双西一体化’,不是西湖与西溪简单的叠加,而是要打造一个超级品牌,助推杭州上一个新台阶。”杭州师范大学区域文化与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周少雄说,“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双西将蜕变为一个承担城市多样功能的综合板块。”
交通出行治理
顶层设计配合+精细化管理
如何治理双西景区的交通拥堵,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教授应天煜给了一个大方向: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关键不在景区内,而在景区外,顶层设计,统一筹划很重要。
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雪锋认为,西湖景区交通治堵,还是要突出其作为景区的主要功能,弱化过境车辆的通行功能,这一点要在大的层面,在未来杭州城市总体规划中有所体现。其次,要加强交通管理的精细化,治堵、分流措施更有针对性,在高峰时段,预约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党组成员傅卫权则为大家介绍目前杭州“城市大脑”在景区停车问题的核心应用——用数据来匹配资源。傅卫权说,“城市大脑”介入的第一步就是先唤醒沉睡的资源,把车位“数出来”。然后再做好“减法”:“一方面,在各类车辆的时间上做好分析,停车资源最大化地利用。另一方面,在空间上让车的流转速度加快,现在正在做的无感停车也好,ETC也好,抬头见泊位也好,都是为了解决空间上的问题。”
数字赋能应用
感知游客需求 做到“心有灵犀”
应天煜提出,除了利用供给侧的数据单方面“摸清家底”,建议还可以将供需结合起来,主动相应,利用收集而来市民游客的需求数据,搞清楚在什么时间段,哪些人,去往哪,去干什么,他们是什么时候来的,又是什么时候走的。那么就可以以这些数据为基准“看人下菜碟”,定制产品与线路,智能化的推送,就像饭店提高“翻台率”一样,化被动的响应为主动的引导。
汤海孺建议,利用大数据和智慧平台,适当地引导游客。比如游客一进东站或机场,可以通过App实时了解每个景区的拥挤程度,从而来决定自己的游玩路线。这样做从供给端来看,也可以促进对冷门景点的宣传和建设,解决冷热不均的问题。
周少雄也提到,可以打造“智游双西”的产品和项目,原来讲“一个大屏管双西”,现在还要添一个“一路智游爱双西”,通过数字赋能,打造出针对性的旅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