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双西”景区旅游如何更方便更有温度?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0-11-12 07:47   

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在专题座谈会把脉 资源整合 数字赋能 精细管理

都市快报

交通出行是否快速便捷、服务体验是否舒心全面,是影响市民游客幸福感与获得感的关键要素。那么,在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提升的大背景下,“双西”景区在交通出行、旅游基础服务上如何提升与优化?

昨天上午,杭州市委改革办、市民意直通车协调小组办公室组织开展了专题座谈会,西湖西溪景区管委会各部门与市数字资源管理局的相关负责人、交通与旅游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媒体记者等共聚一堂。在持续三个小时的会议中,与会人员共同针对现阶段“双西”景区遇到的问题精准把脉,同时结合“双西”未来的提升发展方向给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景区管委会 整合资源、智能引导、局部优化 拥堵综合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曾几何时,西湖景区周边的交通问题困扰着前来游玩的市民游客,尤其是节假日,拥堵的道路、难寻的车位成了出行“拦路虎”,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体验。

“由于西湖景区与城市紧密交融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免费开放的功能定位,与全国各地其他封闭式管理的著名景区有所不同。”西湖西溪景区管委会城市管理局的相关负责人解释说,“在道路资源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单双号限行、停车价格杠杆等措施的制约,局部的‘对症下药’,尽可能地缓解交通拥堵。”

“比如大家熟知的龙井村,每年到了茶叶季,总会因为交通拥堵产生各种乱象。我们通过资源整合,将龙井路旁直至村内部的停车场打通共享;其次,开通数字公交专线508H,建立停车场+公交车接驳的模式,通过外部疏导减少车辆进入景区。”城管局的相关负责人解释说,“这样的办法,我们也同步运用到了九溪景区的治堵中。通过整合腾出了外围400多个车位,建立了停车场+电瓶车模式。电瓶车不仅接驳同时还提供讲解服务,大大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

“停车资源的整合,多亏有了城市大脑的助力,才真正实现了‘还路于民,还景于民’。”西湖西溪景区管委会综合指挥保障中心的负责人补充说,“通过数字赋能,龙井村首先摸清了‘家底’,将分散的车位转化为精确的数字。再通过数字化的停车引导牌,实现‘抬头见泊位’。车辆分流了之后,内部就可以‘做减法’撤除一些道路旁的车位,‘血管’才可以顺利地打通。今年十一的龙井村,拥堵指数是1.95,较2019年下降2.3%,流动车速是21.7公里,提升3.1%。”

而在服务提升领域,“双西”景区首先做的就是优化常态化的流动整治,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在打击“野导”乱象方面成效显著。其次,在西湖景区备受好评的微笑服务亭、综合服务岗等,也准备建立标准化的模式,复制给西溪景区。另一方面,数字化的应用同样起到了不小的帮助。

两位负责人都提到,掌上西湖西溪App,可以便捷地传递实时信息,精准给出游玩建议。配合手机短信,公交宣传等方式,让市民游客第一时间用起来。

在会上,西湖西溪景区管委会也抛出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交通治理规划方面的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不明确;外围的停车换乘中心缺乏,使用率也较低;景区内部停车资源的挖掘不充分;智慧泊车的管控和诱导系统仍不完善等。结合快报“民意直通车”在内的多家媒体的民意征集,改革办也列举了诸如公交线路班次不够、打车停靠难、景区无障碍化程度不高等细节问题。

专家把脉

随后的“专家把脉”环节,在场的专家学者主要针对双西一体化的内涵、交通出行的治理、数据赋能的应用,以及服务提升的核心展开了讨论。

双西一体化

要起到1+1>2的效果

什么是“双西一体化”?如何做到“双西一体化”?在场的部分专家给出了自己的理解。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旅游学院原院长,浙江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梁雪松认为,西湖与西溪,虽然都有“西”字,同样有水有船有风景,但两者的内核还是有区别的。西湖主要打的是“文化牌”,西溪则是“生态牌”,两者应该求异存同,互补起到1+1>2的效果。

市规划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汤海孺则表示,“一体化”最主要的目的是进一步整合相关资源,统筹兼顾。通过“双西”景区资源的共享、扩大供给,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双西一体化’,不是西湖与西溪简单的叠加,而是要打造一个超级品牌,助推杭州上一个新台阶。”杭州师范大学区域文化与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周少雄说,“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双西将蜕变为一个承担城市多样功能的综合板块。”

交通出行治理

顶层设计配合+精细化管理

如何治理双西景区的交通拥堵,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教授应天煜给了一个大方向: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关键不在景区内,而在景区外,顶层设计,统一筹划很重要。

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雪锋认为,西湖景区交通治堵,还是要突出其作为景区的主要功能,弱化过境车辆的通行功能,这一点要在大的层面,在未来杭州城市总体规划中有所体现。其次,要加强交通管理的精细化,治堵、分流措施更有针对性,在高峰时段,预约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党组成员傅卫权则为大家介绍目前杭州“城市大脑”在景区停车问题的核心应用——用数据来匹配资源。傅卫权说,“城市大脑”介入的第一步就是先唤醒沉睡的资源,把车位“数出来”。然后再做好“减法”:“一方面,在各类车辆的时间上做好分析,停车资源最大化地利用。另一方面,在空间上让车的流转速度加快,现在正在做的无感停车也好,ETC也好,抬头见泊位也好,都是为了解决空间上的问题。”

数字赋能应用

感知游客需求 做到“心有灵犀”

应天煜提出,除了利用供给侧的数据单方面“摸清家底”,建议还可以将供需结合起来,主动相应,利用收集而来市民游客的需求数据,搞清楚在什么时间段,哪些人,去往哪,去干什么,他们是什么时候来的,又是什么时候走的。那么就可以以这些数据为基准“看人下菜碟”,定制产品与线路,智能化的推送,就像饭店提高“翻台率”一样,化被动的响应为主动的引导。

汤海孺建议,利用大数据和智慧平台,适当地引导游客。比如游客一进东站或机场,可以通过App实时了解每个景区的拥挤程度,从而来决定自己的游玩路线。这样做从供给端来看,也可以促进对冷门景点的宣传和建设,解决冷热不均的问题。

周少雄也提到,可以打造“智游双西”的产品和项目,原来讲“一个大屏管双西”,现在还要添一个“一路智游爱双西”,通过数字赋能,打造出针对性的旅游产品。

服务要精准、有新意

更要有温度

梁雪松点出了服务的新场景与新体验,他认为,“双西”间的公交,不仅要便捷,更可以打造成一条“网红”公交线路。双西间的绿道也是同理,设置成处处有景的旅游带,在西溪和西湖之间引申出众多景点和游玩区域,让游客为了“打卡”主动选择乘坐公交、走绿道,这样还可以从侧面缓解交通的拥堵。

汤海孺表示,可以通过新场景来扩展景区的空间,满足更多人体验杭州“双西”之美的需求:比如开通线上直播、聘请专业的讲解员来讲解和传达双西之美。

浙江新世界国际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许敏则强调了旅游大巴目前存在的停车难问题:“现在大巴车普遍停得很远,游客步行距离长体验很差,建议利用地铁或者公交内循环,设置接驳点,来解决这个问题。”

几位专家或多或少提到了无障碍设施的优化与提升。坐轮椅能不能玩得舒心?没有智能手机玩得方不方便?专家们一致认为,考虑到所有人的需求,才可以让双西之旅变得有温度,景区的美誉度也会因此而提升。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见习记者 朱振辉 培训生 费静怡  编辑:高婷婷
返回
那么,在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提升的大背景下,“双西”景区在交通出行、旅游基础服务上如何提升与优化。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在专题座谈会把脉资源整合数字赋能精细管理都市快报交通出行是否快速便捷、服务体验是否舒心全面,是影响市民游客幸福感与获得感的关键要素。景区管委会整合资源、智能引导、局部优化拥堵综合治理取得初步成效曾几何时,西湖景区周边的交通问题困扰着前来游玩的市民游客,尤其是节假日,拥堵的道路、难寻的车位成了出行“拦路虎”,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