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担心跟不上,又害怕被欺骗”
搭建平台,鼓励老年人拥抱数字生活
10月中旬,记者来到宁波鄞州老城区的白鹤街道。这是当地老龄化程度最高的街道之一,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1.6万,占户籍人口比超30%。得益于老年大学课程培训、社会组织宣传引导等,近年来,不少生活在这里的老人,打开了包罗万象的新世界。
“上网有啥难?一部手机解决生活烦恼,太方便了。”77岁的黄鹂社区居民柴永丰告诉记者,他一人独居在家,买东西、做饭都很麻烦,就学习使用智能手机叫外卖、网购。厨房摆着的多层置物架,就是他刚刚从网上淘来的。说话间,他还摆弄手机,将游戏界面投上客厅电视大屏,和网友连线下起了象棋。
在浙江省社科院发展战略和公共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员卢余群看来,营造友好的老龄社会环境,除了将老年人作为关爱对象,关注他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外,更关键的是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发挥老年人生活能力和社会融入能力。
数字化社会,让老年人跟上时代潮流、分享信息技术进步的红利,正是其中一个体现。为此,近年来,浙江各地也在制度设计、平台搭建等方面创新,鼓励老年人拥抱数字生活,创造别样精彩。
每周,嘉兴图书馆二楼的报告大厅都热闹非凡。来自城市四面八方的六七十位老人聚在一起,参加“网红”课——“夕阳红E族”培训。
从最简单的智能手机开关机、联网,到打车、网购、订票等复杂操作,再到图片制作、视频剪辑等高阶课程,都很受欢迎。据统计,仅2019年,这里就开展了159场培训,有7534位老年人参加。
但这一数字,相比嘉兴全市97.2万老年人口的庞大体量,并不算多。在宁波等地,像柴永丰这样主动接受新事物的老人,也在少数。
鄞州区白鹤街道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辖区内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仅占1/3左右。最近,省里开展70岁以上老年人流感疫苗自愿免费接种工作。为公平起见,街道卫生院请有需要的居民通过微信小程序预约。不少老人打电话到社区求助,工作人员只能逐一上门帮忙,增加了不少负担。
采访中,不少老人向记者感叹,他们也想用智能手机、体验新生活,“但年纪大了,既担心跟不上,又害怕被欺骗,不敢网购,也不敢注册社交软件。”
为激活老年人“数字需求”,让技术进步方便日常生活,作为全国数字经济发展先行区的浙江,近年来在居家养老服务等方面创新,探索“智慧养老”模式。
在宁波鄞州区,当地不少街道为高龄独居老人配备了智能手环,不仅能24小时检测血压、睡眠等情况,在意外摔倒、突发疾病等情况下,还能紧急呼叫,保障老人生命安全。
在嘉兴南湖区新嘉街道西马桥社区,去年底建成的居家养老照料服务中心内,配备了动态更新的独居养护系统,录入所有独居老人的姓名、身体状况、家属联系方式等信息。每位独居老人家都安装实时监控,超过8小时未监测到老人动态,系统就会发出警报并通知家属。
杭州下城区东新街道东新园社区上线杭州智治在线养老模块,打造“管家式”助老员队伍,实现“一键式”呼叫、“一站式”服务。过去,社区1000多位老人想获得送餐、理发等服务,需要打不同电话。现在老人只需呼叫助老员,就能由他们通过平台将诉求流转给养老顾问,统一派单到对应机构。
科技进步用于养老服务,大大提升了老年人生活质量。但走访中,也有老人抱有疑虑,“真的中风了,急救人员3分钟内能赶到吗?”“24小时监控定位,我的隐私权在哪里?”“送餐服务,能不能让我们按口味点菜?”这些问题,既拷问技术的友好性,也对服务精准性、有效性提出了要求。
如何让数字技术更加友好,满足老年群体的多元需求,也是未来构建智慧、友好老龄社会的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