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千百年来,钱塘江滋养和哺育了杭州。不过而今再向世人介绍钱塘江,其身份却远不止“母亲河”这么简单。10月1日起,《杭州市钱塘江综合保护与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这不仅是钱塘江流域首部关于保护和发展的地方性法规,还将成为杭州城市拥江发展的“指南针”。因为一部法规的出炉,钱塘江的新角色定位更加清晰:生态保护建设的重要区域、杭州城市发展的重要轴带。
钱塘江保护、拥江发展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杭州为何选择在此时为其立法?这部法规的施行,对这座城市乃至浙江又意味着什么?记者循迹回溯,探寻《条例》制定实施背后的故事和初衷。
省里已经有钱塘江管理条例了
杭州为何要再“立法”
“如果把地图上的西湖盖住,杭州还剩下什么?”
在水利系统工作了30多年,省钱塘江管理局副局长张民强一直记得20年前一位省领导抛给杭州的这个问题。放在今天,这个问题不难回答,但在那个时候,杭州一下子却无从回答。
本世纪初,正是为了破解这一问题背后凸显的城市发展受限难题,杭州开始布局实施“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战略,城市建设重心逐渐从“西湖时代”向“钱塘江时代”转移。
此后,钱塘江逐步进入杭州城市发展的“C位”。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钱江新城、钱江世纪城……一座座重大平台次第而起,一场G20杭州峰会更是将其推至聚光灯下。钱塘江之于杭州,已经实现了从“城边江”到“城中江”的嬗变。
城市的框架逐渐打开,更大的谋划顺势而来。2017年11月,杭州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实施“拥江发展”战略的意见》,提出实施拥江发展战略,以杭州境内235公里钱塘江为主轴,围绕“三江两岸”打造城市带、产业带、交通带、景观带、生态带和文化带。杭州正式从“跨江发展”迈入“拥江发展”时代,虽是一字之别,不过当时就有人指出,杭州对于“母亲河”的亲近与敬畏,已经明晰。
“拥江发展使得杭州从单单钱江两岸走向更加广阔的钱塘江流域,但整个流域的地理空间具有完整性,生态系统具有丰富性,人文资源具有多样性,如何平衡好保护和发展?这就必须要有一部地方性法规作为基本支撑,来统筹县(市)、上下游、左右岸等复杂关系。”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陈马多里看来,这是杭州此次为钱塘江立法的一大出发点。
此外,保护与发展钱塘江也需要一部与时俱进的法律了。陈马多里告诉记者,虽然省里早在1998年就出台了《浙江省钱塘江管理条例》,并于2017年再次修订,但更多还是关注在钱塘江岸线河道的保护上,与目前杭州着眼的钱塘江沿岸区域保护发展来看,关注重点存在较为明显区别。
正是基于这些考虑,2018年3月,杭州市成立条例起草领导小组着手进行调研。现在回过头看,用“‘三年’磨一剑”来形容《条例》起草过程,可以说一点也不为过。作为小组成员之一,杭州市钱江新城管委会发展研究室主任林琳告诉记者,3年来,她和同事几乎踏遍了钱塘江流域的山山水水,也跑遍了相关政府部门。
她介绍:“全文先后经历了百余次修改,仅拿标题来说,就经历了钱塘江流域保护与发展条例、钱塘江两岸保护与发展条例、钱塘江保护与发展条例等6次改名,最后确定下来的名称,力求与立法目的、适用范围等因素相吻合。”
我们也从《条例》的文本中看到了与立法初衷的呼应。目前《条例》对杭州14个区县(市)都有涉及,覆盖70%的杭州地区。它将视角扩展到钱塘江两岸乃至整个钱塘江流域,内容和《浙江省钱塘江管理条例》互为补充。除了原有对钱塘江水体的保护外,《条例》还聚焦规划、综合保护、绿色发展等重要内容。“内容虽然多了,但和过去相比,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具体职责进行了厘清,做到权责分明,这对钱塘江保护和发展将会是一个积极的推动。”林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