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顶之上崇圣塔
可惜啊,未见踪影
抬脚上山,兜兜转转拐了好多个弯以后,爬到凤凰山半山腰,眼前一片围挡,围挡里黄土一片。
圣果寺的“痕迹”已经就地回填了,现在已经看不到。站在这片黄土上,听考古队员来讲述,这所千年寺院怎样一点点露头,听着,脚下这块土地也一下子有了历史感。
通过考古,圣果寺整个寺院的格局,已经明确。它坐西北朝东南,根据海拔高度,可分为三个区域。最底部,是寺院遗址主体区域;中部,是千佛阁遗址区域;最高处,是崇圣塔遗址区域。
我们从高往低,一样样来看。
考古发掘开始前,孙媛说,大家最期待的,可能就是找到崇圣塔了。文献记载中,说崇圣塔“在三石佛左顶峰畔”,那就是山峰最高处的意思,所以在凤凰山最高的中峰,通过探沟寻找。
按照经验,山顶上一座大建筑,也没有很多人类因素干扰,推测地下2米左右就能找到。孙媛说:“一层层挖下去,找来找去,硬是没有找到一点痕迹。”
又请了土木工程专家来看,记载中说崇圣塔“高20丈”,换算过来那就是60米高。专家说,中峰的山顶很小,想建一座60米高的塔,这个地基条件是绝对达不到的。
在考古界来看,一座建筑自然倒塌,那不管怎么样,在地下都会多多少少留下一些痕迹,他们最擅长通过这些痕迹,去还原历史。
但是,能用的考古手段都用上了,崇圣塔就真的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
讨论下来,大家怀疑是这里曾经发生过小规模的滑坡、泥石流,整座崇圣塔倒下后不知道顺着山体滑去了哪里。
北宋建起来的崇圣塔,到了南宋就塌了,它在这座山上留存的时间其实并不算长。至于它究竟长什么样子,是砖塔、木塔,还是怎样一座塔,除了记载中短短一句“高20丈”,我们目前对它的了解,再无其他。
上下三层千佛阁
杭州独一座窟前建筑
最高处的崇圣塔,未见踪影;中部的千佛阁,收获可以说非常大了。
整个千佛阁,呈一个“凹”字形,是开放式建筑结构,坐西北向东南,同寺院整体朝向一致。
从上到下,千佛阁共有三层台地。
最高一层,是三石佛。“千佛阁,在中峰亭左坳,即吴越王所镌三石佛也。庋阁上与像称,环列于佛之上。阁废, 圣像存。”
就是公元910年,吴越王钱镠让人镌刻的,镌的是西方三圣像,依山而凿,三尊石佛处于同一大龛之中。
大龛高12.1米,宽23米,进深5.3米。三圣像坐于统一的长坛床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塌毁,东北侧的石佛像塌毁程度最为严重。
中间第二层,是以前信众参拜的地方。
脚下铺了方砖,错缝铺砌。而且不是露天哦,头顶有一个屋顶,根据遗址上找到的柱础,推测是12根柱子撑起来一个开放式的房子,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半,就好比一个“大棚子”。
严格来说,“大棚子”属于窟前建筑。石窟在南方本来就不多,窟前建筑就更少了,孙媛说目前在杭州只有这里。
第二层往上、往下,都有踏步,都在中间位置,有些踏步干脆是直接凿于山岩上。
第三层,是庭院。这里地势高,望出去很开阔。
寺院主体建筑
推算应该是很庞大的
据文献记载,圣果寺的正殿,在忠实亭的左面,“坐辛朝乙”,即坐西北朝东南。在考古挖掘中,找到了台基、柱础、墙基、道路、庭院等遗迹,的确就在“忠实”左面不远处,朝向和正殿方向垂直。
孙媛说,根据推算,圣果寺的主体建筑是很庞大的,证据之一,比如这次出土的一件“迦陵频伽” 脊兽。
这件“迦陵频伽” 脊兽,是泥质灰陶,头部及翅膀残缺,仅存上半身,下半身残缺,呈双手捧物于胸前的姿态,手中捧物缺失。
只有仅存的上半身,残高16.5厘米,残长17厘米。
脊兽是立于屋檐之上的,你想想,哪怕算它全身高30厘米,一个很小的屋子,屋檐上也放不下吧。
另外还发现了圣果寺内的道路遗迹。有砖铺地面,也有石铺地面,应该是明清时期铺的路,这对研究寺庙建筑内道路的分布乃至建筑的布局,也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