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广厦千万间的董石麟院士:中国将成为空间结构领域强国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11-09 07:13   

希望杭州新建建筑

多出传承后世的艺术精品

到今年底,董石麟院士就88岁了。

每天上午,他都会骑自行车到浙大土木科技馆4楼的办公室工作;排球是董院士的一大爱好,常抽时间观看国家队排球比赛。大学期间曾是院、校排球队队员。

在学生和家人眼里,董石麟是一个“空间结构迷”,他所有的时间,基本都用在科研上。每到一地,他总会到处转转,看看当地的大跨度空间结构建筑。

杭州的目标是要建设世界名城,国际性大都市。他建议杭州新建建筑不要像很多城市里的建筑一样,千篇一律,一定要创新,要建成艺术精品,传承后世。

董院士非常关心空间结构领域中青年人才的发展,至今已培养指导了120多位硕、博士生和博士后。他还和爱人共同捐赠基金200万元,设立“空间结构科技创新奖”,专门奖励我国在空间结构领域取得突破的中青年人才。

他创建和主编的《空间结构》杂志,是中国唯一一本空间结构专业杂志,也是世界上继西班牙之后第二本空间结构方面的专业性杂志,为国内空间结构领域科技人员交流和发表科技成果提供平台。

任重道远,不敢停歇

坚信再有十年

中国将成为空间结构领域强国

4楼露台上我面对发呆的钢结构模型,是董院士团队设计的一个10米直径新型“索穹顶结构体系”模型,在他办公室内间,我有幸见到了团队最新设计的“蜂窝四撑杆型索穹顶结构展示模型”。这个模型开创了空间结构领域新体系,董院士希望有一天可以看到这种新结构模型在杭州落地。

前几天,董院士前往北京,为一论坛作学术报告;之后还到北京冬奥会速滑馆(冰丝带)建设施工现场,讨论速滑馆相关空间结构问题。

明年,董石麟院士将开始他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研究课题,整个项目需要4年。待到项目完成时,董院士已92岁高龄。

我在想,一位88岁的老人,学术界有崇高的地位,每天还到办公室工作,为了什么?

董院士告诉我,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只是想能活着一天,就应该工作一天。

“我从事大跨度空间结构事业63年,见证了中国这方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我更希望见证中国可以从这个领域的大国,变成强国。”

“单从用钢量来看,国外最先进240米×190米大跨度建筑,用钢量可以实现30kg/m2,而我们要近百公斤,乃至数百公斤,任重道远啊,不敢停歇!”

董院士说,现在中国发展势头很好,时间和机遇站在我们这边,只要再有个十年,这个梦想肯定能实现。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殷军领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