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记者 殷军领)小时候,因为剧院的柱子太多,挡着他看戏;他立志长大要造没有柱子的大房子。
他就读国内“造大房子”最好的学校——同济大学;后远赴莫斯科建工学院深造,回国主持国内第一个大跨度网架结构计算的建筑,首都体育馆。
他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1985年坚持从北京回到家乡杭州,任职浙江大学。杭州大剧院、杭州火车东站、杭州奥体中心等大跨度建筑空间结构分析计算、技术咨询,背后都有他在默默付出。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董石麟。
董石麟院士
1932年12月出生杭州,1955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空间结构工程学家,浙江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大跨度空间结构工程结构研究分析,建立了网架结构拟夹层板法的计算理论、方法和图表,创建了蜂窝形三角锥网架结构分析的新的计算方法——下弦内力法;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组合网架结构的工程应用理论、计算方法;提出了蜂窝序列多撑型索穹顶结构的创新构形和预应力态分析法及全套计算公式等。
主持和参与首都体育馆、国家大剧院、巴基斯坦伊斯兰堡体育馆、马里国家会议大厦、北京奥运会国家游泳馆(水立方)、全运会济南体育馆、北京325米高大气污染检测塔、上海世博会世博轴、深圳机场T1航站楼、天津火车西站、杭州大剧院等国内外大量重要空间结构工程的结构设计计算分析;科技成果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一、三等奖。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5岁立志
要造“没有柱子的大房子”
上午10点,我如约来到浙江大学玉泉校区空间结构研究中心,正对露台上错综复杂的钢结构模型发呆,一个中气十足的声音从背后传来:“不好意思,让你久等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科技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获得这项称号的人,目前全国仅有849人,说是他们“国宝”,一点也不过分。
眼前的这位“国宝”,衣着朴素如街头巷尾的老者。联想起他对中国大跨度空间结构建筑的卓越贡献,让人不觉肃然起敬。
1932年12月,董石麟出生在塘栖镇(现余杭区塘栖镇),11岁时失去父亲,靠母亲做女红与借债维持生活,断断续续地读完了初中。幼时的董石麟异常聪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当时浙江最好的高中,杭州高级中学。
董石麟学习非常刻苦,1951年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第二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当时包括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等近10所著名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并入同济大学,使之成为国内土建领域的“巨无霸”,董石麟转入同济大学攻读结构工程专业。
说起报考土木工程系,有段有意思的故事。
幼年时,去剧院看绍兴戏是董石麟为数不多的娱乐生活。买不起票,可小孩子天生的好奇心让他听到锣鼓声,心里就痒痒。
当时演出临近散场时,剧场就不收票了,董石麟和小伙伴们就赶紧钻进去,看个尾巴过过瘾,“当时的剧院中间有很多柱子,我在后面,就特别讨厌这些柱子,挡在前面碍事。当时就想,如果剧院没有柱子该多好啊!”
董石麟说,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我15岁立下的志向,就是造没有柱子的大房子。没想到就是这个志向,让他开始进入大跨度空间结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