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广厦千万间的董石麟院士:中国将成为空间结构领域强国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11-09 07:13   

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参与建设国内第一个大跨度网架

结构建筑——首都体育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可谓百废待兴,需要各领域专家。1955年董石麟从同济大学毕业,时隔一年后,他和一批全国优秀大学生被公派到世界各地的大学深造。他选择了莫斯科建工学院,师从当时苏联著名空间薄壳结构专家符拉索夫教授。

回国后,董石麟主持过几个薄壳结构设计,譬如跨度54米的无锡某研究所试验大厅无脚系装配式薄壳屋盖。但薄壳结构的材料以钢筋+混凝土为主,比较笨重。慢慢地他把研究方向转向了重量较轻的网架结构,第一个付诸实践的建筑是建成于1968年、现在仍在使用的首都体育馆——装修改造后将成为2022年冬奥会场馆。

董石麟至今清楚地记得,首都体育馆跨度为99米×112.2米,是当时国内第一个大跨度网架结构建筑,当时董石麟的工作,就是要分析计算出首都体育馆网架1022个节点、3479个根杆件相互之间的受力情况。之后的所有加工制作安装步骤,都要根据受力情况一步一步进行,任何一个数据出现偏差,都可能导致整个建筑的不安全。

“总共是排列了128个联立方程式,借用当时中科院每秒万次的计算机,才算出各根杆件的受力数据。”

这是当时我们国家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个大跨度网架结构建筑,也实现了他从小想造“没有柱子的大房子”的理想。在北京工作20多年,董石麟每次看到首都体育馆,都感到无比亲切和自豪。

成名回杭奉献家乡

他带动浙江钢网架结构产业

国内领先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毛泽东这两句诗,董石麟在心中不知吟诵了多少遍。直到1985年,他回到故乡。

董石麟说,在北方工作越久,思乡之情越重。磨了好多年,北京的单位终于答应放人。他和爱人首选到大学去,既能继续研究,又能培养学生。当时上海同济大学听说后,也有意请他去。董石麟考虑再三,选择回到了浙江杭州,来到浙江大学。

在浙大,他在大跨度网架结构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同时也带动了浙江网架设计、施工产业快速发展。

上世纪80年代,位于萧山衙前镇新林周村的萧山蜗轮箱厂,是一家以生产合页为主的乡镇企业,员工不到100人,年产值不足80万。在董石麟和浙大另一位老师的建议和支持下,厂子转型生产大跨度建筑必须用到的钢网架结构,这就是现在的东南网架集团。水立方、北京首都机场T3航站楼、中国“天眼”FAST反射面网架结构、杭州火车东站、杭州奥体中心、委内瑞拉国际会议中心等众多大跨度建筑的网格结构,都由这家公司承建。

“我邀请国内外专家到这里指点交流,我们学校和厂里设立博士后工作站联合培养博士后。我常开玩笑说,不是厂子里的人,干的全是厂子里的事。‘东南网架’这个名字,也是我们和厂方共同讨论后确定的。”董石麟说。

这之后,杭州萧山成了国内钢网架结构生产中心。除了东南网架,还包括从东南网架分出的浙江大地钢结构公司,之后成立的杭萧钢构公司、滨江中南钢构,再加上绍兴精功钢结构公司,五家浙江民营企业,几乎占据国内钢网架结构生产制作安装的半壁江山。

而这些,董石麟院士在其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殷军领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