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浙江泽鼎律师事务所律师夏谨言认为,该事件首先要根据《实习协议》的内容和实习生的身份(是否为在校生)确认《实习协议》的性质。如果《实习协议》实为劳动合同,那么“实习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是劳动关系,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该“实习生”可向公司所在地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维权。对于用人单位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行为,“实习生”还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举报。
“如果《实习协议》是劳务合同,那么实习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是劳务关系,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实习生可向公司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记者发现近几年有关实习生起诉实习企业的情况并不少见。杭州市劳动监察大队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此类事件大多集中在暑期和寒假实习期间。
寒暑假是实习生进入企业高峰期
有实习生对实习工作存在较大落差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对于大多数的互联网公司来说,实习生并不会受到公司的重用。一家不愿意透露名称的互联网公司负责人说:“在公司的业务开展过程中,企业与实习生对双方的行为都没有太大的约束。公司也不会将特别重要的业务交给实习生来操作,实习生的离职对公司也不会产生太大的损失。”
而在实习生的使用中,不少企业往往持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一家互联网公司的负责人介绍,实习生到岗后,公司需要花费至少两周的时间来培训他们,当他们对基本的操作和业务有些概念时,实习期已经过去大半,而剩下的时间里这些实习生对工作也并不上心。
实际上,的确有企业通过招募实习生来减少企业人力成本开支,让实习生在企业中从事着低技术含量,与本专业无关消耗体力的实习工作。此前据《中国青年报》2011年2月14日报道,广州市萝岗区一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子公司,使用实习生多达1200多名,人数竟超过了正式员工。这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子公司有正式员工1100多名,劳务派遣工900多名,超过广东省有关法规的上限,监管部门勒令其短期内进行整改。
除此之外,在实习生看来实习工作并不是正式工作,在面对互联网公司较大的工作强度下,部分实习生选择提早结束实习,更有不少实习生采取“混日子”的方式来度过实习生活。“也正是如此,我们对实习生的期望并不高。”
然而这种现状对于实习生们来说却产生了一种心理落差。在采访中有实习生表示,在实习前他和同学们认为实习也是一展所学的舞台,但真正实习后,他发现自己在公司里充当的是万金油的角色。“我接触的大多是打印文件、端茶递水或是一些简单的体力活,这些工作与我的本专业无关,也与我的兴趣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