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改造怎么改? “模范生”们表示要因地制宜
除了大塘新村,杭州有不少老旧小区也在经历着一场“蜕变”,西湖区武林门新村就是一个。
和其他老旧小区一样,武林门新村也有着消防通道不畅、架空线凌乱、设备不健全等通病,尤其是辅房占道,让上马塍社区的工作人员翁蓉燕记忆犹新。
“以前小区里有11处辅房,错落无序地横置在道路上,别说车辆通行了,连走路都觉得拥挤。要是遇上突发情况,救援车辆根本开不进来。”
对此,小区通过拆除围墙、辅房,移位修缮自行车库等工作还道于民,小区新增停车位约130个,新增游步道800米,新增绿化2200余平方米,还搭起了可让居民休憩的“吾邻亭”,小区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实,像武林门新村在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上的“模范生”杭州还有不少,目前主城区有30余个老旧小区正在“因地制宜”,进行综合改造试点。
拱墅区和睦新村,这个60周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了三分之一的老小区,在适老化改造上“颇具心得”,杭州市首户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就出现在这里。
除了改善家居环境,和睦新村还在小区养老配套上下功夫,打造了具有和睦特色的“阳光老人家·颐乐和睦”居家养老综合服务街区,老年人不用出小区,就能享受到娱乐、就餐、医疗、康复等一街式服务。今年下半年,能满足中老年人康复健康管理需求的康养中心还将在这里亮相。
而江干区南肖埠景和苑则在老旧小区电梯加装上“做文章”,据南肖埠社区党委书记梁旭珍介绍,小区的楼高多在5-7层,上了年纪的居民常常抱怨上下楼十分吃力。对此,小区通过民意调查、居民自选建设单位、微信群答疑等途径,共完成4部加装电梯,其中交付使用2部,在建2部。
老旧小区到底需要改造什么? 居民在找社区归属感
“在一张白纸上画画很容易,但是在一张画满图案的纸上改造,难度不小。”对于老旧小区的改造,在大塘巷社区主任翟隽隽看来,挑战还是比较大的。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不少老旧小区居住人口密集,老年人占比高,一旦发生火警、急救等突发情况时,容易发生救援困难等问题。对于多数居民来说,小区改造最重要的是排除安全隐患,因此畅通消防通道、整改电力管线等项目常常在改造时得到最多的呼声。
家家户户都有车了,老小区停车位成了老大难,以武林门新村为例,小区的停车需求在300辆左右,但社区只能停30多辆车。翁蓉燕说,老人年纪大了,就盼着子女下班、周末回来看看,没地方停车成了老人的“心病”,对此小区新增停车位100余个,并且开设孝心车位,方便子女开车来看望老人。
除了硬件设施提升,居民更希望的是在社区找到归属感,这对于每个年龄层的人来说,理解都不一样。对于孩子来说,家是港湾,是可以放心玩耍的,对于年轻人来说,家是有活力的、值得信任的,对于老年人来说,家是可以交流感情的。
家住在大塘新村3幢的一位年轻母亲带着两个孩子“逛”社区,“社区改造后有些地方都认不出来了,导视牌很时尚,理发店就像网红点一样,有种走到某个景点的错觉。”“亭子口子改了方向,孩子玩也不担心有车会撞到,想得很周到!”
对于这次的改造,住在大塘新村15幢的胡伯伯狠狠点了个赞,他说,“真走心!”他们楼下有一处休闲区,最早是宣传窗,2006年在居民强烈要求下改成了休息区,“想当年,水泥、瓷砖都是几户人家凑凑起来的。”从此以后,这里成了他和老伙伴的“根据地”,每天早上择菜、下午唠嗑。
70多岁的胡伯伯算是老伙伴中最年轻的,每天早上下楼第一件事,就是擦椅子,“老伙伴来了,可以舒服一点。”去年冬天,“根据地”一棵树被压断了,到了下午三四点特别晒,老人直呼吃不消,这次改造,社区就想办法给他们搭了个架子,种上爬藤植物为他们送清凉。
其实,老年人从忙碌的工作舞台抽离,除了子女的关心,其实最多的时间就是呆在社区,社区成了生活场所,邻里关系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社交,满足了老人的情感需求。这样的据点,对老人而言不再是休闲场所,更是邻里维系情感的乐土,更是自己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