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车主在杭州绍兴路东新路口因开车违法使用手机被交警拦下。本报记者 张迪 吕之遥 摄
“猛药”之后:
还需多方“进补”常态“治疗”
浙江启动驾车时使用手机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后,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国内不少地方也开始积极跟进,向这一交通“顽疾”开刀。
专家认为,中国已经多年蝉联世界汽车产销排名第一,同时,中国也是手机使用量最大的国家,当这两个“第一”遇到一起,加大整治开车违法使用手机显得更为紧迫和必要。
近日,一项面向近3000人的大数据调查报告显示,超过80%的人都知道开车使用手机的危害性,但因 “习惯成自然”“来电很重要”“自信技术过硬”等种种理由,依然频繁使用手机。
猛药去疴,重典治乱。在省社会学会会长、省政府咨询委员会资深委员杨建华看来,当前的专项整治很有必要,但仅靠这一手段只能起到一时一地的效果,还不能起到治本的作用,“猛药”之后:还需常态“治疗”,首先应该从法律层面入手加大惩处力度。“我们不妨借鉴治理酒驾醉驾的经验,这曾经也是一项令人头痛的交通顽疾,但从‘醉驾入刑’开始,可以看到各地因喝酒而引发的交通事故数量大幅下降,‘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从一句简单的口号变得深入人心。”
就开车违法使用手机而言,国外的惩戒相当严格,在英国这类行为最高可判入狱两年,美国把驾车打电话、操作GPS导航等定义为危害公共安全罪,每次罚款120美元,新加坡会对初犯者处以最高罚款1000新元、监禁6个月的处罚。
推荐阅读
最新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杭州这个岗位最缺人!这些专业最吃香!
同理,整治开车违法使用手机,也应当相应提高“违法成本”。杨建华说,记2分、罚款50至200元的处罚对有的人很难起到触及“灵魂”的作用,浙江可以率先探索制定更为严厉的法律法规,比如将这类违法行为纳入到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倒逼推动机动车驾驶人文明交通意识的自觉。
在执法上,相关部门也应拿出严格的执法力度和标准,例如在固定证据等方面投入更多的科技设备,让驾驶人员感受到开车玩手机无处可逃、无处不罚的强大法治压力,感受到生命被高度敬畏的交通法治氛围。
处罚只是治理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治理交通乱象不应是专业主管部门的单一责任,还应当发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例如家庭学校的日常教育,相关部门的宣传引导尤为重要。接下来,省公安交管部门还将重点对“两客一危”重点车辆运输企业加强监管,联合交通运输部门通过动态监控平台抽查,督促企业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对情节严重的从严从重处罚。
同时,在全省继续推出重点交通违法行为线索举报及奖励机制,将开车使用手机等隐蔽性、动态性强的交通“顽疾”纳入有奖举报范围,对有效信息和线索实行奖励,广大群众通过交通拍客APP、微信“随手拍”等平台,协助交警部门取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专项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