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粽子、唱戏剧、打麻糍、编花篮……杭州市第十六届邻居节开幕
钱江晚报 记者 吴崇远 孙晶晶
“茶芳歇杨家,清流藏牌楼”,说的就是杭州留下的杨家牌楼社区。
昨天一大早,习惯早起的村民们发现,社区里和平时“不一样”了:门口的牌楼上挂起了红灯笼,沿街飘满了黄丝带……一看就是喜庆的日子。
原来,杭州市第十六届邻居节把主会场搬到了这里。今年的邻居节主会场活动由杭州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市妇联、钱江晚报社等单位联合主办,以“文化家园·德润邻里”为主题。活动现场设置了丰富多彩的互动游戏和美食饕餮,让四面八方的街坊邻居们欢声笑语不断,邻里情意浓浓,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日子。
街坊邻居们齐聚一堂,沉浸在打麻糍等互动活动中。记者 杨晓轩 摄
尝尝咱家大兄弟的乌米饭。记者 杨晓轩 摄
包粽子、唱戏剧、打麻糍……邻居节活动真丰富
早上九点,杨家牌楼社区大门口的牌楼粉饰一新,挂上了喜庆的红灯笼。往里走,一抹抹明黄映入眼帘,路边飘满了象征着邻居节的黄丝带。
虽然是周日早晨,但一路上,你能看到不少邻居三五结伴,有说有笑地相约去参加邻居节活动。老人们唠唠家长里短,孩子们追逐嬉戏,现场洋溢着浓浓的和谐邻里温情。
社区文化家园前的广场上人山人海。品美食、赏茶艺,还有修雨伞、免费理发等一系列便民服务,吸引村民们驻足。杨家牌楼村民是好客的,广场中的摊位前,乡间大厨正在现场制作鱼丸,惹得一群孩子直流口水。一旁,厨娘们现场包起了大肉粽和红枣粽;另一头,村民们也抬出了祖传的石臼,现场敲打麻糍。社区里的炒茶王李泉春,拿出了自己刚炒制好的新茶,和现场的村民们一起品尝分享。
户外热热闹闹,室内同样丰富多彩。社区文化家园三楼大礼堂里传来了阵阵笑声,这里正在举行“方言诗歌接龙”互动游戏呢。游戏是这样的:嘉宾击鼓传花,花落之人需要报出自己的籍贯,并且用家乡话朗读一段古诗词。于是,现场纷纷出现了“河南话版《忆江南》”、“杭州话版《饮湖上初晴后雨》”、“温州话版《钱塘湖春行》”,不同的方言,引得四周乡亲们开怀大笑。特别是本地村民用杨家牌楼方言的朗诵,更使活动达到了高潮。
推荐阅读:
土生土长“牌楼人”杨志平,回忆邻里关系变化
“都说‘远亲不如近邻’,我觉得这才是邻里之间的模样。”65岁的杨志平指了指活动现场,露出了笑容。
杨师傅祖孙三代都生活在杨家牌楼,是土生土长的“牌楼人”,他见证了这里发展的点点滴滴。“我们杨家牌楼原名石人坞,是西溪古村落之一,现在有785户居民,是留下街道最大的社区。”杨师傅告诉记者,曾经的杨家牌楼社区,只是留下的一座小村庄。男人种茶、炒茶,女人在家编制手工艺品,虽然收入不多,但邻里间却亲如一家,“我们村里的居民大多姓杨和吴,小时候村里家家户户大门敞开,邻里之间都相互认识。有时候去邻居家里借农具,可以直接上门拿着用,回来的时候打个招呼就行。”
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本地村民纷纷外出,同时不少外来村民涌入杨家牌楼。“很多时候,家里的房间都租出去了,村里开始多了各地的乡音。渐渐的,各家都建起了围墙,有的人盖起了违建,邻里间不如以往那么熟悉了……”
2004年3月,杨家牌楼社区撤村建居;2016年1月,杨家牌楼启动城中村整治。整治保留了社区原有的建筑主体,拆除了凌乱的违章建筑,破除独院外墙,将每家每户都融入到了社区整个大环境之中。整治过后,社区面貌焕然一新。最大的改变之一就是,大家原来独门独户的居住环境被打破了。
这样的改变,对于增进邻里感情无疑是最大的助力。“你别说,没有了围墙,以前长久没有走动的邻居们,现在又熟络起来了,邻里关系也更和谐了。”杨志平说。
知道奶奶身体不好,邻居主动到茶园帮忙
杨家牌楼社区主任吴世刚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他告诉钱江晚报记者,2016年那次整治之后,他明显感觉到社区的邻里之情在逐渐发生“化学反应”。
消除了原来独门独户的那种隔阂感,知微见著,这种变化是一个个细节组成的。“首先,我听到社区里面彼此打招呼的声音多了。相邻的两户人家,去阳台上晒衣服,碰到了都会互相点头打声招呼。大家从家里出来,见着了也会彼此招呼。”
“还有邻里之间的那种串门走动也多了。邻居之间分享彼此种植的各色瓜果,相约一起出去玩,这在我们社区那是常有的事情。”如今社区430多户常住人口,已经变成了一个大家庭。随便哪个说起邻居,都是一箩筐的感人事。
70多岁的社区居民罗奶奶昨天也来到邻居节活动现场。她告诉记者,她原来住在村口,10多年前搬到了村中心的位置。
罗奶奶家门口种了不少果树。5月枇杷果熟,六七月份吃李子,待到十一十二月又是橘子季。每到一季果熟,她都会和邻居分享。“而邻居对我们也很好的,会给我们拿来自己种的菜,家里烧了好菜也会端过来。”罗奶奶说,每次买菜,大家还会在门口互喊,“去不去买菜,一起咯!”这是相邻多年形成的一种默契。
最让罗奶奶感动的是,今年4月的采茶季,邻居们知道她身体不好,竟然连招呼都没和她打,就主动到她家的茶园去帮忙。
“都说‘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老话,还真是没有说错呢。”罗奶奶笑着说。
的确,有好邻居的地方,每天都是邻居节,谁说不是呢?
每周两次,小区花园见
景溪社区有个知名度很高的故事妈妈
本报讯 每当下午4点半左右,手腕上挎着一个小布包的包俊娟,行走在自家小区的小路上。看到她后,孩子们都会兴奋地问一句:“故事妈妈,今天可以听故事了吗?”
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孩子们一路欢笑,喊着“快来听故事”,一路奔向小区中心花园,在台阶上自动坐好,等着“故事妈妈”拿出绘本,戴上耳麦讲故事。
只要天气好,这是杭州三墩镇景溪社区景溪北苑每周必然出现的场景。景溪北苑是一个经济适用房小区,交付两年,包俊娟也差不多入住两年。从入住起,她就坚持每周在小区讲绘本,从一开始听者寥寥无几,到现在成为老少都爱的听书场,听她讲故事的受益人群已达600多人次。佑妈在家里也设了读书吧,邻居们想听故事,提前预约,就可以上门来听。
“我最早住在德胜,因为加入了公益组织美丽花故事妈妈,就开始在户外讲绘本了。搬家以后基本天晴都会开讲,一周讲两次。”
上周五,佑妈讲的是《五月》,讲到了立夏和小满,讲了立夏的习俗。因为她讲得比较多的中国原创绘本里,常常会提到节气,所以她就自己画了一个简版的节气图,还写上了歌谣,期望同样听故事的家长在平时也能跟孩子们讲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推荐阅读:
一个个故事讲下来,邻居们除了听得开心,能懂佑妈的心吗?
“孩子的收获,就是注意力集中了,能坚持听完故事。我的收获是知道的多了。上次佑妈讲了清明节的来历,如果佑妈不讲,我们这群老头老太太都不知道呢!很高兴有故事妈妈这样的邻居!”一位带着三岁孙子来听故事的奶奶说。
“我们是偶然听到佑妈讲故事的,后来就经常来听。我家孩子和佑佑差不多大,好多育儿知识都可以问佑妈。”小区里的可可妈说,她也给孩子讲故事,但讲得干巴巴的。后来是佑妈鼓励她,现在一直坚持跟孩子进行亲子阅读,母子俩的阅读习惯已经有改善。
也有家长最爱讲故事前的“闲聊”环节,佑妈开讲前会跟邻居们聊育儿经验,聊日常琐事,“她家佑佑有时候还会自己来讲故事,我们爱听她分享怎么和小朋友处理亲子关系。”一位妈妈说。
佑妈说,听到邻居们的表扬很开心。她也期望能有爱讲故事的妈妈加入进来,和她一起讲故事,“大家可以轮班,或者万一我有点事,也不用火急火燎地赶回来。”不过,对于这件事,她也不着急,随缘吧。
本报记者 黄莺 通讯员 顾人杰 文/摄
一手拉起百人红色义工队
景春社区贴心“老娘舅”,祝你生日快乐
本报讯 5月24日下午1点半,杭州石桥街道景春社区会议室,十多位社区里的热心居民围坐在一块,悄悄商量着:“呐,蛋糕鲜花先放下面,等陈师傅来了,我们再来个突然袭击。”
没过一会,一位戴着帽子,手拿纸笔,高高瘦瘦的老人走了进来,“今天要开啥会呀?”老人话音未落,一旁的居民突然拿出了鲜花蛋糕送到老人跟前:“祝你生日快乐!陈师傅。”
居民们搞“突袭”的对象名叫陈顺森,今年70岁的他是景春社区居委会主任。收到鲜花蛋糕的那一刻,老人有点懵。在大家的提醒下才想起来,两天后是自己的生日。“生日我本来都不过的,没想到,太意外了,怎么跟电视剧一样啊。”老陈说。
这场意外惊喜,居民们联手社区工作人员筹划了好久,当然是瞒着陈师傅悄悄进行的。
“陈师傅太操心了,这些年为了社区大事小事忙忙碌碌。因为有了他,整个社区才变得有条不紊。我们就想着,也能为他做点什么?”一番话道出了居民们的心声。
杭州景春社区位于下城区石桥街道华中南路附近,社区下辖春晓南北苑、景洲3个楼盘,均为经济适用房。“我们刚搬进来那会,这里还是城郊接合部,小区业委会没成立,入住的人也不多,治安环境不好。陈师傅和几个热心居民就自己组成了义务巡逻队,经常在小区四周巡逻,见到陌生人就问上一句。”68岁的丁金龙说。在陈顺森的带领下,红色义工队逐渐壮大,从最初的几人到现在的100多人。义工队服务内容也从单纯的平安巡逻到现在的包罗万象。
2017年,社区成立居委会,陈顺森被大家伙一致推选为社区居委会主任。因为在居民们的眼里,没有谁比老陈更负责更贴心了。因为信任老陈,有时候,半夜三更,老陈还会接到居民的电话。
小区门口造地铁,施工范围不小,对小区门口的商铺影响不少。商家们有怨言,老陈知道了,赶紧拉上社区、街道工作人员,同时请来地铁施工单位和商铺代表,大家伙坐在一起把事儿说一说。“地铁是民生工程,施工对商家有影响也是事实,但是我们可以把影响降到最低,地铁工期要和商家们说明,环境要保持整洁。”老陈的一番话,剑拔弩张的气氛一下就缓和下来。
“以前到年底,商家们也要回老家过年,店里无人看守。老陈就给商家们吃定心丸,‘你们放心回家过年,我们义务巡逻队会看着的。’”商家代表说,老陈把大家当自己人,老陈的话大家都认。
本报记者 王丽 通讯员 张砚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