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 记者 刘云 文/摄
湖面养护队的队员们,在白堤一带,忙着打捞。
这两天,如果去白堤上走走,可能会看到一堆人围在一起,凑过去听听,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都在问半个身子泡在西湖水里的工作人员:
“你们在捞什么?”
“这么冷的天,什么东西掉进西湖里了啊?”
“哦,是不是又有人手机掉进去了?”
忙着打捞的三四个人,都是西湖水域管理处湖面养护队的队员。忙里偷闲,他们会开玩笑地答上一两句,“捞宝贝呢,大块头,大宝贝!”
一下子,人群围得更紧了,大家一脸期待地望向湖里。
西湖水域管理处湖面养护队队员潘启明,赶紧解释:“西湖湖底有不少以前留下的废弃物,我们要把它们打捞上来,让西湖更清爽。”
几个游客听了以后都惊呆了,“哦哟,连湖底里都想得到的,怪不得西湖这么好看!”
石凳沉得哦,要三个人喊着号子一起扛。
推荐阅读
打捞了三天,捞上来20多条石凳
前天中午,在锦带桥边,湖面养护队的四位队员就这样在围观中忙活着。
西湖岸边水不算深,一米多,“大块头”的位置都能看得到,工作人员们看准了就下水。
“水里的温度不过两三度,很冷!”老侯站进水里,他用脚一点点探,探到了“大块头”,岸上的队员赶紧递上小腿粗的竹竿,伸进湖底里,给“大块头”松一松土。
潘启明说,很多东西在湖里都“住了”多年,时间越久,在底泥里就陷得越深,想往外拉并不容易。
果然,竹竿撬来撬去,“大块头”纹丝不动;换了根胳膊粗的钢棍,继续撬,老侯说劲都使完了,还是没用。
松口气,上麻绳。
用脚一点点探索,老侯蹲下去,把绳子套在“大块头”上,岸上三个队员拼足了劲,使劲拉。看三个队员力气不够,白堤上一位巡逻保安也加入进来,四个人一起使力,“大块头”才动了动,它一动,水面上就冒起了泡泡。
拉动了就好说了,钢棍、麻绳一起,五个人喊着“1、2、3”的号子,把“大块头”拉了上来。
怪不得拉不动,那是一个大石凳!实打实的石头长条凳,起码300来斤。
队员老严,在西湖边工作了30多年,说他刚工作那会儿,西湖边都是这种长条石凳,好多年没有瞧见了。
一位带着孙子凑在旁边围观的奶奶应声说:“对对,奶奶以前逛西湖,坐的就是这种石凳,后来不晓得是不是条件好了,都换上了木凳。”
又拉又拽了半天,捞上来的石凳足有300多斤。
以前西湖边的石凳,怎么掉进了西湖里?
湖面养护队的队员们也都摇着头说“不知道”。这一次的湖底打捞,从1月21日开始,先捞了苏堤两侧,又转战白堤,三天下来,光石凳就捞起了20多条。
一边停着的运输船上,打捞上来的东西已经装了半条船,除了石凳,还有大石块、铁锚、石桩,件件都是大块头。
潘启明说,以前还捞起过摇橹船呢!就在湖底里躺着,不知道是不是船坏了,被主人抛弃,留在了西湖里。
对捞上来的这些大块头,潘启明说,像石凳,几乎都是完好的,先拉到水域管理处存放着,以后说不定能再用上。
从西湖湖底打捞上来的大块头们。
为什么在最冷的冬天进行打捞?
队员老侯,站在西湖里忙着打捞,一下水,起码要三个小时后才上岸。围观的好多人都蛮关心他,说这么冷的天,辛苦了哦。
大冷天的,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打捞湖底?
西湖水域管理处副主任陈琳说,一年里就冬天最冷的时候,西湖水最清,也最好打捞。
一方面,大家也都知道,为了生态更好,西湖里种满了水草,差不多有31.7万平方米,比如苦草、黑藻、金鱼藻、狐尾藻……一棵棵水草,就像一个个“净水器”。
每年春天,西湖里的水草们,在酝酿了一个冬天后,开始复苏,随之进入一年一度的生长期,天越热,长得越快,长成一片“水下森林”,等到秋末再告一段落。
水草长得密密麻麻了,湖底有啥没啥,都被挡住了,看不见。一定要到冬天,气温低,水草都不在了,才能一眼望见湖底。
另一方面,这也和西湖水越来越清有关。
陈琳说,这些年的西湖,先后实施了西湖底泥疏浚、引水配水、环湖动迁、截污纳管、湖面西扩、流域整治、生态修复等一系列工程,水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水质一步步提升。
这几年,西湖年均透明度一直保持在80厘米以上。西湖水质越来越好,透明度越来越高,那历史上的遗留物,就开始显山露水了。
透明度80厘米,大致是什么概念?
比方说,你围着西湖岸边走一圈,一边走一边看,岸边的湖底基本上都清晰可见。
水够清了,西湖水域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在平常巡查时,会留心一下,湖底有没有东西,有的话,记下来。这两年,也有不少热心市民,专门打电话过来,说在湖底里看到了东西。
陈琳说,春节是西湖景区的旅游旺季,现在,趁着旺季前游客还少,赶紧打捞,尽量不影响大家游览。
湖面养护队,前两天在白堤一带忙活,接下来要去北山街、六公园一带,看样子还要忙活上一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