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自己长了一张“记者脸”,因为我才凑过去,旁边就窜过一个大伯,上下打量了我一下,问:“你是来给你家伢儿(杭州话,小孩子)买叫蝈蝈的?你不会是记者吧?”呃,大伯,你这么快就真相了?一听说我是记者,正守着地上十几个小罐子的那位大伯就发话了:“采访我要钞票的,给我100块,你问啥我就说啥。”
“100块?有点贵哎。好不好便宜点的?”“而且我也没带钱包啊,能不能支付宝?”大伯继续傲娇脸。这个时候旁边另一位大伯看不下去了,说:“小姐妹,你不要去理他,那边还有一个,他天天在这里的,他免费的……”免费回答问题的那位大伯姓金,他蹲在地上,面前摆着几十个小盒子,看上去蛮霸气的。
蛐蛐儿还要再等等
眼下要玩其他鸣虫
金大伯很自豪地跟我说,玩虫子是他退休后一个主要的兴趣爱好,也算是一种锻炼,因为每天早上五点多就要起来,然后赶到此处摆摊,一年四季都来。“我现在可以这样蹲一天,你试试看。”我不行,不要说蹲一天,蹲10分钟我都搁不牢。
买蝈蝈
接下来是科普时间。鸣虫顾名思义指的是能鸣叫发声的一类昆虫,我国传统的三大鸣虫分别是蛐蛐、油葫芦和蝈蝈,但玩得最好、最精彩的还得算蛐蛐,也就是蟋蟀。唐朝时民间就出现了斗蟋蟀,兴于宋,盛于明清。早年间,北京、天津一带的鸣虫玩家比较多,江浙一带是近几年崛起的新兴市场,因此传统的鸣虫也大多是适合北方气候的“温带鸣虫”,像金钟、竹蛉、黄蛉、吉儿等等。
现在杭州的蛐蛐玩家有3000多人,还有1000多人是玩其他鸣虫的,有意思的是他们分成两大阵营,一是退休人士,二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这一代玩鸣虫的年轻人大多家学渊源,说起来都是从小就玩蛐蛐的,像我后来采访的杭州鸣虫圈响当当的小王,他已经玩了十年的虫子。这一群年轻人的加入,给杭州的鸣虫市场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他们会远赴云南、海南,深入热带丛林抓捕鸣虫,他们的鸣虫还受到上海玩家的热捧。
立秋后的半个月,鸣虫玩家们很忙,年轻的要跑去野外抓虫子,退休的要去山东买蛐蛐,留守杭州的就继续听金钟、竹蛉、吉儿们的欢唱。有玩家告诉我,老底子杭州乔司那边的蛐蛐也是有名的,但这几年占据杭州市场的主要是山东的蛐蛐。差不多8月20日以后,里仁坊巷的这个小市场就会变得更热闹,一大拨专业玩家和卖家都会赶过来。
放个弹簧让蝈蝈叫得更好听
夏虫也可以语冰了
小时候,我外婆住在杭州的南班巷,每年夏天外公都会买一只叫蝈蝈,装在竹编小笼儿里的,挂在天井里,喂毛豆。那叫声贯穿了整个童年的夏日记忆。当然那个时候,只知道叫蝈蝈会叫就好了,对品相是一点不懂的。而昨天早上在岳王路看到,专业的玩家会将叫蝈蝈装在塑料瓶子里,讲究的还会装上一个弹簧,有玩家告诉我,说弹簧能扩音,使叫声更立体。我查了一下,还有虫友说,这个弹簧能让蝈蝈尽量呆在底部歌唱,这样出来的音最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