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成寺
整个宝成寺里,只有它从元代保留了下来,这个“留”,要从宝成寺的历史开始说起。
宝成寺最早是吴越国王钱弘佐的王妃仰氏建的,当时名叫释迦院;到了宋代,改名叫宝成寺。元代,有了麻曷葛剌造像;明代,重建大殿,还给造像重新做了彩绘;可惜,清代就衰落了。
怎么知道它衰落了?清代早期的厉鹗写了一个《咏麻曷葛剌佛》,说“游人迹罕到,破殿虫网丝。”
还有个证据,可以做个八卦推测。大家都知道,乾隆爱游西湖,又喜欢走到哪都留下点墨宝,吴山他当然来过,还上了足足六次,可留下那么多说吴山的诗文里,独独没有提到宝成寺一个字。为什么?《西湖志纂》里说,“今寺废而刻石尚在……”那意思就很明确了,寺没了。
再后来,到了民国,有一位名叫静观的师太,她的义父是国民政府高官居正,在他的资助下,重建了宝成寺,现在的门额,还是当时她留下的。就在上个月,居正的孙女居蜜,还从美国赶来,捐赠了一本《居正文物文献典藏图录》。
新中国成立后,宝成寺变成了街道小作坊,算是印染厂,专门给过年贴的春联上色。再后来,成了民居,小院子里住满了人家,据说起码十几户,螺蛳壳里做道场,一屋就是一户地过。
传奇来了。现在麻曷葛剌造像的位置,在当时据说被一户人家拿来建了厨房,可能这户人家每天对着麻曷葛剌,煮饭、烧菜,心里实在有些别扭,于是就砌了堵墙,把它挡了起来。未曾料,就因为躲在墙后,在历史浩劫中,只有它,躲过了这一场。
现在,王兴臣是吴山管理处在宝成寺专门安排的“守寺人”,他指着长了青苔的造像说,“眼下高温还好,黄梅天时,造像上湿漉漉的,像喷了水。这还不是最担心的,它靠山而建,很可能山体有渗水,从里往外渗,人看不到,但对造像伤害很大。所以,为了把它保护得更好,必须要系统保护。”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吴山管理处提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