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几年后,一对陌生男女相亲,初次见面知之甚少,打开“信用浙江”App输入名字,就能看到对方个人信用评价结果,权威性还是由官方“背书”的。
这种场景可不是天方夜谭,省政府近日印发《浙江省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提出依法与有实力、有意愿的社会机构开展合作,在商业贷款、商业保险、理财投资、网上购物、婚恋就业等场景推广应用个人信用评价结果。
这个结果是如何得出的?主要还是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从个人身份特质、履约能力、遵纪守法、经济行为和社会公德等五大维度来构建个人信用评价模型。
国务院曾发文确定,公务员、企业法定代表人及相关责任人、律师、教师、医师、执业药师、评估师、税务师、注册消防工程师、会计审计人员、房地产中介从业人员、认证人员、金融从业人员、导游等14类职业人群是建立个人诚信记录的主要对象。
浙江的个人信用评价模型也主要基于上述人群,再逐步实现对全省所有个人信用评价的全覆盖。
在个人诚信体系中,每个人都有专属的公民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主要是以身份证为基础。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等会打通共享一些基础信息,但宗教信仰、基因、指纹、血型、疾病和病史信息等都是禁止直接归集的;还有些存在间接关联的财产性信息,比如个人收入、存款、有价证券、商业保险、不动产等信息需要本人书面同意才能归集。
按照省政府的计划,到2018年底,实现个人信用记录、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和信用评价全覆盖;2020年,社会诚信氛围浓厚,个人诚信体系建设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