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时龄:先进的国际化大都市十分注重城市的自然环境和可持续性,杭州要逐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体系,把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协同起来,将生态的保护与郊野公园、湿地公园以及发展都市农业、休闲旅游产业等创新的方式相结合,将生态优势转换为发展和竞争优势,构筑可持续的环境竞争力。
3.提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建设宜居城市
城市综合交通、给排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水平是体现城市国际化和现代化水平的主要载体,需下大力气予以关注和进行建设实践。
陆化普:国际都市的交通需要建立绿色、智慧、具有人文特色的一体化的综合交通系统和科学高效的交通管理政策。
杭州可以从提高公共交通可达性、交通和城市用地形态相结合,通过轨道交通的末端交通和周边的用地深度结合、无缝衔接,促进交通系统和用地深度一体化,打造适合杭州城市结构的绿色交通结构。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建议可结合钱江新城及其拓展区、奥体博览城、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之江地区等城市新兴地区以及“三改一拆”等老城区的城市更新改造,开展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的示范工程。结合“五水共治”继续实施河道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提高河道自身的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改善水环境质量。
杭州具有的经济基础、产业特色、历史文化传统和山水环境相融合,是杭州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色优势,可以此为依托,通过城市空间功能提升,推进具有“东方韵味”的宜居城市建设。
李晓江:建议规划建设具有“国际范”的特色功能空间,如结合老城区,高品质的新区和一些边缘化的地区,打造一批“文化+、生态+、风景+”的可识别、特质的特色功能空间,关注高端目标人群的需求,提供差异化、多样化的供给,保持城市对国际化所需高素质人才的差异性和吸引力。
4.突出城市文化特色,突出城市人文魅力
历史文化和自然山水是杭州的立城之本,杭州应将名城保护、公共空间营造与城市更新深度融合,提升世界名城的文化自信力和人文魅力。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建议杭州应建立文化资源保护体系,保护整体空间格局,关注自然文化要素,丰富保护对象类型。
李晓江:在城市国际化的各类条件中,可以认为经济和政治是必要条件,文化和社会是充分条件,城市文化的特色和市民开放、包容、和谐共存的意识是一个城市文化的魅力所在。
郑时龄:国际化大都市都致力于打造国际文化大都市,具有文化中心、文化地标、旅游目的地、教育和科研中心、博物馆集聚地、音乐和演艺中心等功能定位。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国际旅游、会展和顶级体育赛事,构建以人为本的文化休闲环境,建设多层级多类型的公共空间,完善城乡公共活动网络,丰富公共空间文化内涵,培养多元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