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的创新活力之城 ——“2016杭州城市国际化发展论坛”带给杭州的启示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6-06-14 06:36   

    建议杭州的城市国际化可首先在休闲、旅游和会展领域获得突破,进而逐渐延伸到其他领域。

    关于城市国际化,杭州可以有什么样的思路? 通过城市国际化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全球化进程中,城市迈向国际化或成为世界城市,在注重效率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从注重生产将转向更加注重生活的宜居,从注重经济规模转向更加注重科技创新、更加注重城市文化软实力。从上海建设面向2040年全球城市的研究结论来看,城市国际化的评价指标,不单单是基于国内的经济实力或者是人口规模这一类传统指标,更要有如较强的国际科技创新能力、具备全球性的金融服务能力、具有高度发达文化产业、具备高效优良的城市空间等权威数据指标。

    1.吸引更多的年轻高素质人口至关重要

    伍江:城市人口增长是保持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先决条件,人口及人才是影响城市在全球城市体系中排名和推动城市国际化的最重要因素。比如纽约提出要在未来20年中继续保持现有地位,首要条件是吸引人口;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研究表明:只有人口规模达到3000万-3200万人的时候,上海才有可能、有能力继续维持现有市场,保持城市综合竞争力。

    李晓江:在保持一定人口数量基础上,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更为重要,因为一定条件下城市的知名度、声誉和国际影响力和城市的城镇级别并不一定是正相关关系,一些经济、人口总量不大的城市,因为具有良好的人口吸引力,也可以在全球城市体系当中承担重要作用。

    所以,在当今诸多城市面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背景下,杭州如何抢抓先机,制定有效措施,特别是吸引更多的年轻高素质人口对保持城市竞争力,推进国际化的发展至关重要。

    2.重视空间品质,推动城市空间集约高效利用

    伍江:要更加重视城市空间品质,合理处理好人口增长和城市空间规模扩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合理提高城市人口密度和城市开发强度,保持中心城区规模在可控制范围内,同时持续改善中心城区生态环境、市政交通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高密度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城市的发展趋势之一。

    陆化普:推行轨道交通等绿色交通和提高其交通分担率、提高公共交通可达性,推进职住均衡、倡导TOD模式等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一体化建设,是解决现代交通拥堵城市病较好的技术途径。

    对杭州而言,未来城市发展的重点建议应在提高医疗、养老和社会服务设施质量,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可达性和完善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大投入力度,以塑造更加高品质的城市空间。

    3.注重文化软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郑时龄:城市文化活力与综合实力表现出高度的相关性,国与国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最终竞争的核心是文化的竞争。城市空间是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重要表现,城市空间整体地反映了城市的总体文化水平、历史演变、审美水平、价值取向、管控能力和市民素质。

    伍江:城市综合发展机遇与城市科研与网络技术硬件成熟程度(科技创新能力)呈现明显的线性关系,建议杭州可更好的结合浙江大学等知名高等院校、国家级高新区及开发区、省级产业集聚区、特色小镇等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发展依托基础科学的创新和基于工程技术的创新。

    关于城市国际化,杭州需要什么样的行动? 推动城市国际化要在补短板上求突破

    专家认为,鉴于杭州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与面临的形势,建议把握好“机会、品质、文化、开放、包容”等几个主题词,以产业经济发展转型、绿色生态维护培育、活力城市空间营造、城市文化脉络延续等相关工作为抓手,对标国际化先进城市,查找各方面城市国际化“短板”并积极补齐“短板”,逐步实现城市国际化的奋斗目标。

    1.依托优势产业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

    以开放带动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发展,以创新驱动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在电子商务、物流网、云计算和大数据、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提高创新要素的集聚能力,占据产业链的高端环节,打造国际制造的“杭州标准”,培育本土的国际品牌,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结合存量用地激发以民间创新为主导的创新活力,构筑多元复合的创新空间。

    朱李鸣:建议杭州围绕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积极参与打造通向世界的“网上丝绸之路”。可以以萧山机场为依托,推进建设空港新城,构建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链和生态链,推动智慧物流、会议会展、临空商贸及临空制造产业的集聚,加强空港地区的全球化功能集聚。

    2.构筑城市微循环体系,建设生态城市

    需顺应城市转型发展的趋势,积极构筑城市发展建设的“微循环”体系。将生态优势转换为发展和竞争优势,构筑可持续的环境竞争力。

    仇保兴:像杭州这样的城市,已进入城镇化发展中后期的特殊阶段,已经逐步从工业化转向现代化,空间格局已基本定型,各类大型基础设施已基本建成,需顺应城市转型发展的趋势,积极构筑城市发展建设的“微循环”体系。即:城市的发展思路应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将传统集中式、机械式的处理方式向分散、有机化、生态化的处理方式转变,由建设大型基础设施向小型补充式设施建设转变,由集中处理排放向就地就近处理转变,由各公用设施功能分离向综合利用转变。推行“微降解、微能源、微冲击、微更新、微交通、微绿地、微调控”等城市微循环体系重建工作,实现城市转型、生态城市建设和城市国际化。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  编辑:汪浩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