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成蝶,这是这届文博会上经常听到的一个词,其实杭州的文创产业发展,确有突破,但过程却没这么痛苦。
文创产业从稚嫩到成熟,一直得到杭州市委、市政府的重点扶持,它的发展离不开这片杭州为它“量身定制”的肥沃土壤。
如今,杭州的文化创意产业已成长为杭州重要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10年全市文创产业增加值达702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11.8%。2010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 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将“建设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确定为杭州城市发展功能定位的重要内容之一。
打造平台 昔日村庄变身创意园区
其实选择发展文创产业也是杭州为自己量身定制的——杭州缺乏发展重化工业的各类资源,却拥有人才、环境、文化、产业、市场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比较优势。
如何将这些优势,转化为生产力?杭州开始为它们搭建平台,打造产业集聚平台。2008年,杭州确定将西湖创意谷、之江文化创意园、西湖数字娱乐产业园、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创意良渚基地、西溪创意产业园、湘湖文化创意产业园、下沙大学科技园、白马湖生态创意城等十大园区作为主平台,推动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集群发展。
很多昔日的村庄变成了今日令人憧憬的创意园区。
目前,全市已形成16个市级文创园区、24个文创特色楼宇蓬勃发展、8大重点行业稳步推进的良好局面,“10+X”园区格局基本形成。在十大园区建设的带动下,杭州还涌现出“东街6号·艺术空间”、中北创意街区等一批新兴文创产业园区。目前,东街6号·艺术空间、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浙江理工大学)创意产业园等产业基地已顺利开园,萧山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余杭人民书店文创产业综合体、西溪艺术集合村、临安昌化国石文化城、千岛湖姜家风情文化创意基地等一批新兴园区的建设工作正在抓紧推进,“10+X”式的园区发展格局已初具规模。
招贤纳士 文创人才感受杭州温暖
有了平台,还得有人。
人才方面,杭州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方式,促进文化创意人才在杭集聚。
每年投入3000万元专项经费保障《杭州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实施;只要有好的作品就会奖励,而获得国家奖励的作品更会获得重奖;2003年,杭州出台《杭州市优秀精神产品奖励实施细则》,拿出500万元文化艺术专项经费用于扶持与奖励;2005年,扶持奖励经费从原先的500万元拉高到1000万元;2007年,杭州又在原有1000万元的基础上,再增加1000万元的经费投入,通过“以投代拨,以奖代拨,以购代拨”等形式,进一步加大了文艺精品创作扶持。
除了创作经费上的奖励,杭州还出台了《突出文艺人才住房分配办法》。截至2010年末,已引进潘公凯、吴山明、蔡志忠、朱德庸、余华、刘恒、麦家、邹静之、朱海、程蔚东、高满堂、刘星、卞智宏、约翰·霍金斯、崔巍、赖声川、皮托夫、孟京辉、赵志刚等一大批国内外文化名人以不同方式入驻西溪创意产业园、之江文化创意园、白马湖生态创意城等园区。
很多文化人说,在这些政策背后,他们感受到了温暖,“并不是说究竟奖励了你多少钱,而是杭州市委市政府对待文化人的这种诚恳的态度,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暖,很多困难他是真心实意帮你解决,解决了后顾之忧,我们也就能专心在作品上,多出精品力作。”
扶持企业 政策很给力,还很持续
产业,是以一个个大大小小的企业为基本组成单位的,只有企业发展了,产业才能发展。
文创企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在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实际困难,持续的、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融资难问题。近年来,杭州市有关部门出台了多项政策,每年安排不低于1000万的投融资专项资金,召开文创产业投融资洽谈会,与9家在杭金融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2010年,合作金融机构为我市文创企业提供了超过45亿元的信贷支持,“宝石流霞”和“满陇桂雨”集合信贷产品已为超过90家中小型文创企业提供了总额为21000万元的信贷支持。
在近日举行的2011杭州文创产业投融资暨上市论坛上,杭州又宣布推出四大新举措:组建国有性质的杭州文创产业投资公司;成立以民营资本为主的杭州市文创产业投资基金,基金总规模5亿元,首期到位资金1亿元;组建全国首个专门针对文创产业无形资产担保贷款的风险补偿基金;成立杭州市文化产权交易所。
用华策影视总经理赵依芳的话说,“杭州针对文创企业出台的相关政策,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条两条,而是持续性的,切实能够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注重实效性的,这让企业的发展很有盼头,很有劲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