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9月,18岁的杭八中学生汪宝联和班上40多位同学一同跳上了开往内蒙古的火车,将青春、热血洒在他乡。40年后,已经白发丛生的他,安静地坐在浙大紫金港小剧场的后排,扛着他们当年桥湾十连的旗帜,看着战友们一个个登台演出,思绪万千。
昨天,杭州知青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二团40周年联谊会在浙大紫金港举行,近700多名知青从全国各地赶来,将小剧场坐得满满当当。
“这不是老六么,啊呀,多少年啦! ”“胖子,哈,胖子。哎哟,不好意思,叫习惯了。现在一点儿不胖了。”40年的友谊在一句句亲切的寒暄问候中升华。随后,知青们自己编排的一台名为“青春的印痕”的演出热闹上演。
演出开始前,汪宝联就早早坐定,扯开肩上桥湾十连的旗帜,方便当年的同学兼战友找到座位。他告诉记者,前年十连在北京办过一次聚会,十连杭州“分部”的聚会他们一年要办好几次,但这么大规模的团级聚会还是第一次。
汪宝联说,当年十二团的杭州青年一共有628位,到了那边跟着老师傅、农民学农活,基本什么都干。“也没什么业余生活,打球、聊天为主,书籍很少,偶尔能借到一本。”与其他同学相比,汪的岗位比较让人羡慕,他做的是通讯员,隔几天就赶十几里路去收邮件,“所以大家一看到我就特别亲切。”
在桥湾待了七年,同学们陆续回到了家乡,应聘进单位。说起这段岁月,汪宝联用了“条件苦,锻炼人”六个字,他说没有办法选择的青春,往积极、乐观的方面想比较好一点。舞台上,演出已经开始,男女二重唱《闪亮的日子》响起,汪宝联和边上几位战友在座位上一起合唱了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