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 记者 胡鸿 张宇璐 文/摄 一年当中最热的天气来了,杭州最近持续高温,身边不少人将自己封印在空调房内。然而顶着烈日出门的人群中,少不了一群特别的人——头发花白的陪读老人。
7月25日中午,室外温度36℃,正值暑期培训班的接送高峰。快报记者分几路实地跑了几个培训点,大部分中小学生正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陪护下,走进教室或者转战下一个培训点。 在烈日下,他们留下了一个个匆忙的背影。 “没办法,现在孩子竞争激烈啊” 中午11:45,体育场路某培训班门口来了一批接孩子的家长。一位大伯头发花白,停好电动车,在楼下等孩子下课。大伯姓陶,穿一件浅色T恤,额头上冒着汗,他是从健康路骑电动车过来的。“我身体还可以,女儿女婿都要上班,假如我不来接的话,谁来接呢?”陶大伯今年73岁,外孙女下学期上六年级,在这里学数学、语文、英语,每周一三五还要去施家花园附近学拉丁舞。 陶大伯说,暑假都由他接送外孙女上培训班,外孙女成绩蛮好,“但我女儿生怕她落后,我觉得现在的家长都要孩子补课,补得太多了。” 这时,外孙女正好下楼,陶大伯提高嗓门朝她打招呼。外孙女高高瘦瘦,皮肤白净,她说,外公原来在绍兴,今年来到杭州,因为会骑电动车,远一点的课程都由他接送。 在这些老龄的陪读大军中,大部分使用了同一种交通工具——电动车。也有老人开着车来接送的。中午12点多,一位奶奶从一辆绿色的SUV车上下来,把两个孩子接上了车。这位奶奶鼻尖冒汗,说,天气太热了,自己身体也不好,幸好老伴会开车,一起来接。 室外滚烫,热气蒸腾。一位奶奶从电梯里出来,撑开伞,与头发花白的老伴一起下楼,为孙子去买午饭。奶奶70多岁,家住拱墅区,孙子下学期念初一,他们早上坐一小时的公交车,陪孙子来上课,一共要上八天。“之前他自己网上点餐的,今天我们给他打包带上去。”爷爷站在旁边没吭声,奶奶摇着头说,“没办法,现在孩子竞争激烈啊……” 12点半,阳光无法直视,令人眩晕。一位五年级女生坐在楼下沙发上安静地看手机。她说,自己早上6点起床,从萧山出发,先坐50分钟的公交车到地铁站,再坐2号线到中河北路站下车后走过来。每天早上8点半开始上课,上到下午2点半。全程都是爷爷接送,爸爸妈妈工作忙,除了爷爷没有其他人可以帮忙了。 接完外孙接孙女 一天来回跑8趟 此时,西湖边的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楼大厅里,坐满了等待孩子下课的大伯大妈们,有的实在撑不住,坐在椅子上睡着了。 一位年过七十的奶奶,还不忘干点家务——把蛀掉的薏米仁挑干净,身旁堆着大包小包,“暑假开始我每天来,一来就是一整天,家务也没时间做。这里一到暑假,不是全职妈妈就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我们(老人)占据了半壁江山。” 周大伯2014年开始从老家江西来到杭州帮女儿带孩子。中午12点,75岁的他身穿一件细格子短袖衬衫,背着黑色斜挎包,坐在一间教室外的座椅上,时不时站起来往教室玻璃窗内望一望。座位旁边,放着一顶黑色安全帽。 他正在等外孙下课。外孙下半年要上小学一年级,早上8点上两节英语课,10点半上数学,结束正好12点半,到家吃个午饭,稍事休息,下午接着上语文。 “外孙从出生到现在,一直是我接送兴趣班的,从幼儿园小班开始就上很多兴趣班,去新塘路学围棋、书法啊,都是我接送。”周大伯眼睛一眯,乐呵呵地说,女儿是医生,女婿在外企,夫妻俩工作都很忙,孩子培训班的接送全靠他这个外公。 “如果吃不消,我女儿也不会找我帮忙。”周大伯说话中气很足,他说自己身体马马虎虎,接送外孙没问题。这时他拿下眼镜,提高嗓门说:“还有呢,我还有个孙女,放暑假为了接送方便,就住在我家里。” 周大伯家住永丰巷,早上他先把外孙送到屏风街的培训班后,马上回到家把孙女接上,送到艮园上美术课,还有其他的培训班。这样来回,一天需要跑8趟。 暑假的每个周末,外孙和孙女还要学游泳。“周末因为儿子女儿休息,他们自己接送,我们可以稍微休息休息。儿子女儿家里烧饭请了阿姨,我从农村来到杭州,主要任务就是帮他们接送孩子上培训班。” 下午1点,青少年活动中心门口,孙子在前头一路跑,唐爷爷背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双肩包跟在后面。唐爷爷是山东人,孙子从下午1点半开始上围棋和美术,晚上还要去陈经纶体校学游泳,到晚上9点才能到家。“儿子住在三墩,女儿住在滨江。我跟着儿子住,老伴跟着女儿住。”他叹口气说,“我不接送,怎么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