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报 记者 范昱 实习记者 陈俊龄 实习生 雷蕾 我祖籍山东,出生不到一周的时候便跟随父母到杭州定居,我觉得这是我与杭州的“缘分”。
刚到杭州时,我们一家住在拱墅区。后来,我跟随丈夫搬到麦苗港附近的经济适用房,那时已是2009年。家门口这条麦庙港全长2000米,南起运河,北至石桥路。 当时的麦苗港,可是一条居民买菜路过都不愿意走得太近的“黑臭河”。河底满是淤泥,河水又臭又黑,是一滩“死水”。不仅是小工厂的废水,居民们的生活垃圾和用水也都统统扔进了河道。河岸边更不用说,成堆的垃圾随处可见。 我印象最深的是河边那个令人“退避三舍”的垃圾箱。许多居民为了方便,买完菜回来就直接在垃圾箱边进行初步处理,毛豆壳、烂菜叶、动物内脏等全都扔在这里。但垃圾箱就那么大,根本装不下这么多垃圾,有时候环卫工人来不及清理,垃圾箱附近就“堆起了山”。 天热的时候,老远就要“憋上一口气”才敢往那走,要是碰上雨天那更是没人敢去了,不仅是脏水漫在地上,连垃圾都会被雨水冲到河里。 我从2002年开始做志愿者,社区、景区、科技馆……只要是能帮助到别人的活动,我都会去参加。可是每每看到“自家门前”的麦苗港,我总是特别忧心,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终于在2015年,乘着G20杭州峰会的东风,麦苗港迎来了整治。 整治期间,麦苗社区组织志愿队伍轮番值班,监督居民乱扔乱排现象。而我作为社区第二党支部书记,又有着多年志愿者经验,首当其冲成为了其中一员。 在值班日子里,每天早上6点到8点,晚上6点到晚上8点,我都会提前来到值班处,一刻不敢松懈。一开始,居民们不习惯,就趁着我们不在的时候扔垃圾倒废水,和我们打“游击”。我也悄悄改变策略,常常5点多就在河边“守着”,劝解那些不文明现象。时间一长,河道慢慢变干净了,居民们也都开始自觉地不乱扔乱排,这样的改变让我们感到非常欣慰。 除了管好周边居民的习惯,河道的整治也逐步进行着。清淤泥、生态治理水质、整治两岸的违章建筑、岸边种上绿植……慢慢地,麦苗港的河水变清澈了,也不臭了。 如今,距离整治结束又过去了好多年,麦庙港的河水更清了,岸边的草坪更绿了,树木郁郁葱葱,不少居民都喜欢来河边休闲锻炼。而我也还坚持着每周去巡河一次,遇上在河边玩的人提醒一句“注意安全”;看到乱扔垃圾的人劝解一句“别乱扔垃圾”;碰到钓鱼的人解释一句“去垂钓区钓鱼”…… 与麦苗港相伴的十年里,我见证了它由脏乱无序的臭水沟蜕变成美丽城市河道的过程,很庆幸我小小的力量,能为麦苗港增添一份美丽色彩。未来,我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自觉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