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老人在博物馆观看老照片,右起洪根生、洪跃荣、洪如昌。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周转,大巴停在了新安江大坝的坝顶,洪如昌扶着车把手第一个下了车,洪跃荣和洪根生也紧跟着下了车。 5月16日,巍峨的新安江大坝迎来了三位特殊的故人。 他们是谁? 1957年,新安江水电站建设进入主体工程施工阶段,缺人手,来自淳安县左口乡龙源庄村15岁的洪如昌、20岁的洪跃荣和18岁的洪根生加入了建设大军。1960年,大坝电站投运竣工,1年后他们返乡。 作为中国自行设计、自制设备、自主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水力发电站,新安江水电站为国家建设大型水电站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国内多座大中型水电站输送了大量人才,被人们誉为“长江三峡的试验田”,它的诞生也激发了当时国人建设新中国的热情。 这三位老人,也一点一滴见证了这个特殊的历史片段。眼下,这三位亲历了新安江大坝建设的老人,在杭州市港航管理局的帮助下踏上了“圆梦之旅”。 虽经过近60年的变迁,但当他们终于登上新安江大坝,就如见久别重逢的老友一般,巍峨的大坝,满眼的碧波,他们的眼中满是欣喜…… 流血流汗的开挖工,建设出“百年基业” 就像一个秤砣,把回忆使劲地往下扯了出来。 “就是这儿,我脚下踩着这片地,当年,我亲手炸出来的。”洪如昌老人用脚轻点点了一下坝顶的地面,“我的工作是将废石装上翻斗车,让车子把废石运走。一爆破完,大家就拼命抢碎石,碎石好搬运,容易装上车。趁着车子将废石运走的空档,我们又赶紧拿起榔头,要把大块的废石敲碎,才搬得动。” 说起当年事,洪如昌历历在目。 1957年的夏天,新安江水电站开建后,一排排的临时竹排房搭建起来,那时,汪家、沧滩、叶家、岭后,很多地方都住满了人,很热闹。工地上到处有绑带、垫肩这些劳保工具发放,但是工人的腿仍时常被溅出的碎石砸伤、流血,一天工作下来,除了一身的汗,时常还有伤口的血。 也就在新安江大坝启动建设的这一年,黄河上也开始修建第一座大型水库——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正是新安江大坝和三门峡水利枢纽,拉开了1957年经济建设的序幕。 这也是洪如昌对那段投身大建设的经历至今记忆犹新的起点。 “我还记得当时工资计算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按时计,8小时一块两毛五;一种是按件计,多劳多得。”讲到这个,洪如昌自豪起来,“我们组的速度快,曾经8小时装了111车废石。那天,小组成员都领到了7块钱的工资。” 大坝第一台变压器,由他亲手安装 “没想到,一眨眼60年过去了!”今年82岁的洪跃荣老人,当年来到新安江大坝打工时已20岁,是三个人中年龄最大的一个。他一直很想来看看建成后的大坝有多么宏伟。虽然他的家距离新安江水电站只有30分钟的车程,但是由于家里经济状况差,孩子们都外出打工不在身边,这一深藏心底的小小愿望,60年后才得以实现。 当年洪跃荣从事电气工作,负责中央控制室建设,新安江大坝的第一台变压器就是他亲手安装的。 站在坝顶,他动情地望着远处的变电站,“当时工业基础落后,建设条件艰苦,搬运和组装都要通过人力。那会儿一组空气开关足足有两人高,我就和同事两个人一点一点搬运,一步一步组装,安装一组空气开关需要花费一天时间。工程繁忙的时候,饭菜都是由工友送上来。”他抬起手臂指了指远方,“就在那儿,夜里睡在大坝上,最长一次我连续7天没下来过。” 新安江大坝,就这样一点点在山坳里建了起来。 如今,从开工建设到现在,新安江水电站年发电量保持在18.61亿千瓦小时,“目前这儿有9台发电机。其实加上前期准备、后期建电网、供电等多道程序,水电站的建设并不止于三年。”杭州市港航管理局淳安管理处处长盛勋说,“美丽千岛湖的背后,是16000多名参与者、建设者的付出和努力,是他们为华东地区的电力供应做出了巨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