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奶奶在家拿着放大镜看报 记者 严嘉俊 摄
白天社工照顾我 晚上智能床看护我
社工带路,领我们去李如飞奶奶家。古荡街道嘉荷社区蛮大,住了1000多户人家,社工熟门熟路就把我们带到了门口,“一周起码要来两三次,早就走熟了”。
开了门,88岁的李奶奶笑着打招呼。“昨晚睡得不好?”社工进门就问。
边上的我好奇得很,这也知道?!
当然知道。社工掏出手机点开App,找到李奶奶的监测数据,指给她看,“晚上7点就躺下了,是不是躺着看电视啦?晚上10点起来上了个厕所,到了半夜3点又起了一次,后面么就睡得很浅,我看你起得很早哦,7点就爬起来了。”
奶奶不停点头,“我的风吹草动,你们都知道呐。”
去年,古荡街道给辖区内60岁以上的独居、孤寡老人,还有一些高龄、疾病缠身的特殊老人,免费装上了“智慧床”。
一条银灰色的绸带,铺在平时睡觉的床上。绸带的一头,用数据线连着的,是一个U盘大小的智能装置。有了它,老人家睡觉的时候,就可以监测到心率、呼吸、翻身等数据,并且实时汇报到社工、社区、子女的手机上。要是有数据异常,比如半夜下床后,过了十几分钟还没回到床上,就有可能是在卫生间里摔倒了,就会自动报警,提醒社工、子女快去看看。
老人家里,白天有社工、邻居常上门看看,晚上换“智慧床”,李奶奶说“像半个保姆”。
李奶奶1977年从针织厂退休,近40年的退休生活,她说,这几年,过得越来越舒心。
两个女儿,一个住三墩,一个住骆家庄,离得都不算远,每周都要来好几趟;社区有“银龄互助”,年纪轻的邻居,常上门来转转;社工每周都要来个两三趟;社区书记还经常打电话,问问过得怎么样。
上了80岁后,社区每年发100元居家养老服务体验券,社区小店里都能买东西;每个月发50元高龄老人生活津贴;每个月还派服务人员上门,花两小时帮忙打扫卫生,享受失能老人照护服务。
“我喜欢自力更生,买菜、做饭我自己来。”李奶奶家有90多平方米,三房一厅一厨一卫,干净、敞亮,收拾得蛮舒服。有空了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很多老邻居在那里活动,我喜欢花花草草,花坛边坐坐,看看他们,也蛮开心。
随着老龄化的到来,如何照顾老人成了大问题。西湖区除了加大社工力量照顾李奶奶一样的老人,还请科技来帮忙。像西湖区社会福利中心,去年入驻了会聊天会唱歌的“旺宝”;今年机器人升级,可以打视频电话,能讲故事、跳舞、播报天气,陪伴老人。
我爱杭州·一个理由
最爱西湖的美,尤其是从断桥开始,走过孤山,绕到西泠桥。这一段路,以前经常早上6点去走,8点多回家,风景真是好啊。
写给杭州·谢谢
杭州的养老,做得是真当好!对我们老年人,样样都管,样样都想得很周到,让我们过得很开心,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