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振亚正在介绍其收藏的历届人大选举相关物件。 记者 李忠 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民代表选举场景。
最近,恰逢全市县乡两级人大代表换届选举,还记得你的那张选民证是什么样子吗?
“今年投完票,又多了一件宝贝。”67岁的阮振亚,是湖滨街道的选民,昨天亮了亮手里白底红字的“小纸片”笑着这样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已经收集了近20年的“选民证”。
最初,是因为整理老一辈的遗物时,发现了一个小铁盒。打开一看,里面有不少的票据、证书,还有几张选民证。
“大概因为家人一直精心收藏着,所以保存得蛮好。”阮振亚是钱塘书画研究社副社长,也是上城区政协委员。他说,选民证这样不起眼的小纸片,平时很少有人关注,也几乎没听说有人专门收藏,但却能从一个侧面记录历史。当时他就有了一个想法,想收集更多不同时期的选民证,以及有关新中国选举制度的各种资料。
一到周末空了,他就骑着自行车去古玩城、旧货市场,还时常去收废品的地方淘淘宝。
陆陆续续地,他收藏了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不同历史时期的选民证,还有人大代表当选证,人大代表报到证,以及有关人大代表换届选举的宣传画,等等。
别看就是这么一张小纸片,不同年代的选民证,还真有不少看头。
“喏,这十几张摆在一起,就很有历史感了。”阮振亚把自己多年收藏的宝贝细心地装成小册子,一件件为大家翻看、讲解。
最让他得意的藏品,是1953年的一张选民证,见证了新中国第一次地方人大代表选举。
这张选民证,大概有半本书那么大,长11厘米,宽8厘米,比后来的选民证尺寸都要略大一些。选民证上,“选举委员会”的印章是大红色的方形,“选毕”印章则是蓝色长条形;版心用的加粗黑线,字体是直排繁宋体,式样有点像清末民国时期的地契票据。选民的姓名、年龄及性别,都是工作人员用毛笔手写填上的。
除了来自杭州的选民证,他还收集到了上海、嘉兴、芜湖、东阳等地的选民证。有点遗憾的是,还差1984年至1997年这几个年份的选民证没有集齐。
“要是能完整地收集一套,那真的很有意义。”阮振亚说,他还在继续收集。往后,他还想以一个家庭、一个区域或者某一个人为系列,继续收集选民证。
“小小选民证承载着‘人民代表人民选,选好代表为人民’的重任,见证了新中国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行使民主权力的历史,也记录了新中国选举制度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的历程。”关于自己的收藏品,他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