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置工地,如何变成了养鱼和活禽的水塘?
记者的生活随笔,或许能帮我们找到答案
水塘俯拍图(记者黄洪连2014年摄)
水塘中,成群鸭子游来游去。
城市化,每当听到这个词,似乎眼前就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农田与水塘相间的田园风光被钢筋水泥丛林逐渐取代,鸡犬之声相闻的乡土气息慢慢褪去……
这是不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有时候是,我们的生活正因城市化而更便捷、更美好;有时候却不是,田园风光的再现没有给人以惊喜,反而成为人们的无奈和困扰。
城北的元都新景小区,位置虽说有些偏远,好在能远离都市喧嚣,作为居所,也是不错的选择。
唯一能打破这种静谧的,除了偶尔的汽车喇叭声,逢年过节或是居民家中办大事的鞭炮声,或许就只有鸡、鸭、鹅这样的禽类发出的鸣叫声。
元都新景小区的居民不养活禽,这些长翅膀的家伙是居民们的“邻居”,就生活在小区边上的一个工地里。
建筑工地怎么会变成禽类养殖基地?这个故事,有点长……
随笔 这些年,枕着“田园”入眠
这些年,我一直住在下城区人才公寓。公寓旁有一个神奇的工地,我眼看着它从一块荒芜之地,最终变成了——鱼塘。
刚入住时,那还是一块无遮无挡的空地,堆积着各种建筑垃圾。2011年秋天,围挡、工棚出现了。我想,这下完蛋了,挨着工地,噪音的苦头有得吃了。
当挖掘机、工程车进场,工人们开始夜以继日地开挖基坑,噪音逼着我拨打了城管部门的投诉热线。
土方工程的负责人挺积极地找到我,说工期紧,一个月内必须完工,接下去还要打桩,希望我谅解。之后,施工方似乎没有因为我的投诉而去补办夜间施工手续,工程也没有停过。过了没多久,基坑挖好了。
当时已临近2012年春节,工人们赶在节前下基坑扎起了钢筋,工程进展似乎很顺利。
可那年春节过后,工地里再也没见有工人进出。直到几个月后,梅雨季节都已过去,有一天,我打开窗户,发现基坑里的水位居然上涨到离地面不到半米的位置。
这是唱哪出?
印象中,工地只有一位看门大伯留守。估计是怕冷清吧,他养了好几条“中华田园犬”。
万没有想到,工地真的会变成田园。
2012年秋天,几只疑似是绿头鸭的野鸭飞到了基坑引水形成的水塘里。后来,野鸭越聚越多,而且,它们“擅自”决定,不走了!
最多时,水塘里能看到二三十只野鸭,运气好的话,甚至还能找到两三对鸳鸯。
我一直想不通:为什么这些野鸭在这个人工挖出来的水塘里能活命?直到当年秋冬之交,我才找到答案。
每当天气晴好,总有三三两两的人走进工地,撑起阳伞,坐在小板凳上,开始钓鱼。门卫大伯也经常提着蛇皮口袋,沿着水塘走一圈,边走边抛撒鱼饲料。
我问过大伯,这些鱼是哪里来的。大伯用我听不懂方言回了我一句,遗憾的是,我至今也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
到了2014年春天,水塘边的油菜花开得格外茂盛。我实在太好奇了,一个人造水坑怎么就变成了江南田园?
我又绕着水塘走了一圈,这次,我看到了一则通告,大意是:在这个鱼塘钓鱼,100元一次。
那次,我还遇到了一位来找门卫大伯的老乡。老乡告诉我,承包基坑挖掘的土方老板干完活后却没收到工程款,最后想了一招绝的,就是在基坑里养鱼,什么时候钱能结清,他才会把水抽干,把鱼弄走。
2014年冬天,野鸭又飞回水塘。可这一次,门卫大伯不太欢迎它们。我曾几次看见,大伯驾着小船,驱赶着这批北方来客——因为他自己也开始养鸭子了。
除了鸭子,大伯还养了鸡,甚至还利用空地种起了菜,几乎可以自给自足。
这几年来,只要是不下雨的周末,水塘边都会有垂钓者出现。一天下来,收获颇丰,虽然都是小鱼。
好几次,我也好奇,工程怎么能停工如此之久?从破败的工程建设项目示意图上,我看到了用地单位的公司名称。上网检索,原来,这家公司与施工方发生建设工程合同纠纷,导致停工,不过,法院已经有了二审宣判。
判决生效了,工程却依然停摆,这是为什么?我真的不知道了。
黄洪连
2016年1月1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