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华一家资料照片。后排中为周培之,前排中为周丽华。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每每听到这段京剧《沙家浜》里的唱段,今年已经92岁高龄的湖州老人周丽华的双眼里,总会因为激动而微微闪动泪光。
老人经历过许多坎坷。但在湖州市区一处普通的住宅小区,当见到眼前这位身着淡紫色对襟小褂、头发整齐梳到脑后的老太太时,记者最大的感受是她的那份淡定和从容。
抗战时期,她家位于湖州北街城隍弄口24号,是一家衣裳店,这里是中共浙西特委的一个中心联络站。在日寇铁蹄践踏故土的岁月里,周丽华以一腔热血和胆略,默默战斗在敌占区的隐蔽战线上。
衣裳店里有乾坤
因为年事已高,向记者提起那段红色岁月,周丽华说话的速度比较慢,但老人眼神里始终闪烁着兴奋。
周丽华老人告诉记者,自1924年出生至抗战期间,她就一直生活在湖城北街。1937年底,沦陷后的湖州,到处遭受日军铁蹄践踏,民不聊生。“所有有良知的中国人,都想着怎样把日本人赶出去。”周丽华说。大她10岁的哥哥周培之加入中国共产党,皖南事变后,他负责中共浙西特委中心联络站和总交通工作。
她哥哥的举动得到父亲支持。1941年初秋,她父亲以开衣裳店作伪装,把整个家和店铺作为地下交通站。党组织的会议要在交通站召开;情报要经过交通站上传下达;来往同志要住宿、护送。除要承担被敌人发现的巨大风险外,还要承担所有接待和交通费用。
小小香囊藏情报
这些情况,记者在一份老人提供的回忆录里得到印证。这是周丽华的爱人、周培之当时的亲密战友慎泽民1981年写给有关部门的一份回忆材料。
据材料记录,1941年下半年建立交通站后,“中共浙西特委路东负责人朱辉经常冒着艰险,隐居在他家指导工作。同志们往来不绝,会议也在家内座谈,周家庭成员中一个十六七岁的妹子承担了对同志的送往迎来、餐宿接待、四处走动通讯联系、传送文件、掩护组织,协助党做了些艰险工作。”这个“十六七岁的妹子”正是周丽华。
“那时候上级下了指示,或者有什么重要行动,就要我把消息送出去。”周丽华说,北街的香烟店、南门的福音医院、城外的丝绸厂,都是周丽华常去的联络点。
被问及是否感到害怕,周丽华说,她从小就胆子大,加上对湖州城区地形很熟,一般都能巧妙地绕过日军的检查点。
老人从箱底翻出两三个泛黄的香囊,正是这些小家碧玉的贴身小物,将一份份重要情报藏在里面,成功送到城内外指定地点,保证中共浙西特委工作正常运行。后来,为更好地掩护交通站,她家又将衣裳店改为茶叶店。周丽华的工作任务更重了。有一次,她和表嫂整整坐了一天的船,才将情报送到德清洛舍。第二天,又将对方的回复密件带回。
抗战多年,这个地下交通站的同志作出了不小的牺牲。
慎泽民是她哥哥的战友,因从事地下党工作被捕,在狱中受尽迫害。每次枪决犯人,都拉他一起陪绑,但他始终未透露党的秘密,直至其父卖房,将他保释出狱。
交通站运行一年多,虽然处在查禁森严的敌占区,但周丽华一家人一直尽心掩护,保证了同志们的安全。这颗红色火苗,一直燃烧到1942年夏末,才根据上级指示不再开展工作。1945年,周家把作为交通站的房子卖掉,搬家开始了新生活。周培之前往江苏太(湖)滆(湖)地区继续参加革命。周丽华则来到现在的八里店镇路村一所学校当老师。“当时我父亲慎泽民是这所学校的开办者之一,母亲被介绍来教书,就这样他们喜结连理。”周丽华的女儿慎悦心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