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首席工人带着学生实际操作。
王伟军现在有两个身份——既是学生,在学校课堂上学理论、打基础;又是学徒,在企业里跟着老师傅学技能、练操作。
“一位学生,两位导师。”在王伟军所在的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这种“双导师”培养模式,不但实现了校企双方的无缝对接,更达到了学校、企业、学生的多方共赢。
“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社会紧缺的实用型技术人才。”浙江省商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波说。作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商业技师学院的上级主管单位,浙商集团通过“把方向、管班子、架桥梁”等方式加强对所属院校的领导和管理,大力实施“文化、专产、资源、项目、校校”五个对接,积极推动所属院校“现代学徒制”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落地,培养了一大批社会急需、技能过硬的拔尖技术人才。
现代学徒“养成”记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想要学会一门技术活,须得“拜师学艺”,学三年、帮一年,才能最终“一招鲜,吃遍天”。这种流行千年的技艺传承方式,如今越来越被现代工业社会所接受。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的现代学徒制,被认为是德国经济腾飞的秘诀,也是制造企业仿效的模板。
“培养应用型技术人员,最关键的是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仅靠课堂上的理论讲解是教不会的。”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蔡泽伟说,学校在2007年便推出了“首席工人、技术能手带徒工程”,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的专业设置,跟着行业需求走。
老师傅带徒授艺,是现代学徒制的关键所在。截至2014年底,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累计从各大用工企业聘请市级及以上首席工人、技术能手、能工巧匠450多人,来给学生当“师傅”,每位“师傅”最多收6名“徒弟”,并由“师傅”为“徒弟”量身制订培养方案和目标。目前,已有1520余名在校学生拜在老师傅门下,占在校学生总数的10.25%。
师傅进课堂的同时,学生进企业的通道也被打通。暑假里,王伟军正在宁波一家机器人科技公司学习,没有踏出校门的他,已经开始参与公司新产品如折叠电动车、平衡车等设计。“跟着学校老师和企业师傅一起学,不但有扎实的基本功,更有着过硬的技术本领。”他说。
无独有偶,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也与物美集团等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合作,共同培育精英。尤其与浙江百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更是把“双十一”作为学生练兵的主战场——2014年该校电子商务专业的130余名学生担任“双十一”电商节活动的网络零售专员,为百诚网络创造了网销2.45亿元人民币的新纪录。
带艺出师“不愁嫁”
今年毕业前,胡涛涛成了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牛人”——专科学历的他,居然被国家级研究中心录用为研究员,他的同事不是教授就是博士。
录用胡涛涛的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我国重要的镁合金材料研发基地,同时也是世界范围内最大最先进的镁合金研究团队之一,30多名科研人员有着教授、副教授、博士等头衔。
今年3月,22岁的胡涛涛来到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求职。起初不被看好的他,在两个月试用期里,出色完成各种设计任务,被正式留用。其间,擅长制图的他还受邀给上海交大的博士生上“机械设计基础”课,一起切磋技术。
类似的例子很多,每年的毕业季,浙商集团所属职校的学生们都要面临幸福“烦恼”:四五家企业为争抢一个学生而费尽心机。定制学徒的模式,让这些学生还没走出校门,就成了“香饽饽”。
在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校招生的过程就是企业招工的过程。2010年,学校与物美集团推出“物美课长班”,定向培养物美的储备干部,这些学生将在进入企业五年后,成为各门店的主管等。同样,在浙江商业技师学院,烹饪专业的资深教师、骨干教师开出了技能工作室,带徒授艺,培养了一大批年轻大厨,学生们白天学习技能要领、晚上在酒店实际操作,在校期间就成为酒店餐饮部的主力。
“刚毕业就能到企业做基层领导,这是我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今年刚毕业的刘鹏说。大三那年,他参加了“物美课长班”,带着学徒和学生的双重身份跟着超市经理实训,一毕业就直接成为了嘉兴物美休食酒饮课课长。更让他得意的是,在学校期间,他以“学徒工”的身份计算工龄,享受企业标准报酬、工伤保险待遇,毕业时企业还会为学生补缴社保等相关费用。
“我们一点也不担心毕业生的饭碗,只关心他们饭碗的含金量。”两所学校的老师们信心满满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