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
Eng|繁体||
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网> 杭州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
 
 
屏风街菜场87号摊位59岁俞大姐 可能是最后一个卖菜的老底子杭州人
2015-07-24 07:23:10 杭州网

俞大姐和老公结婚时合影也没舍得拍一张,这次他们开玩笑说,准备把记者拍的合影当结婚照。

前两天,郭女士打来电话,跟我们说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她说,卖菜这个行业,起早贪黑非常辛苦,一般菜场里做这个的都是外地人。“我发现在屏风街农贸市场,还有卖菜的是杭州本地人。”

郭女士住意盛花苑,离屏风街农贸市场几步路,不过她说到那里买菜只是偶尔,她嫂子以前住在边上的玄坛弄,几乎天天去那里买,后来搬到四桥旁边春江花月,每个周末还是要乘8路公交车到这里买菜。

按郭女士的嫂子李大姐的说法,屏风街农贸市场的菜“新鲜”。

“我们杭州人挑菜,第一个就是要新鲜,要嫩才好吃”。她说她家附近也有菜场,宽敞、菜摆得整齐,空调风扇都有,什么都好,就是感觉菜不怎么新鲜,“长豇豆怎么烧都烧不烂的”。

为什么觉得屏风街菜场的菜新鲜?李大姐说,那里卖菜的很多是杭州人,住郊区,家里有地,菜自己种,拿到城里卖,不卖隔夜菜,所以她来买菜,第一听老板口音,是不是本地人,然后再问“介个菜是不是本地(种)的”。这里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价格便宜,有个菜场老板称屏风街农贸市场是“穷市场”,顾客多半是老年人,价格高也卖不出去。

(我在屏风街菜场转了一圈发现,本地农民的菜,菜摊上种类不少,多是小青菜、毛豆、玉米、秋葵等当令菜,因为是自家种的或从邻居家收来的,所以量不大。他们通常只卖半天就回家,卖不完从不带回,交给旁边菜摊老板帮忙处理)

菜场摊主里只有一个老底子杭州人

屏风街农贸市场有多少菜摊老板是杭州本地人?

李大姐说不上来,她只知道,有一半听起来是浙江口音,特别是中间那一条摊位,浙江口音达到百分之七八十。李大姐认为,里面肯定有很多杭州本地人。

1999年,屏风街农贸市场从马路市场搬进室内,王大姐从那时就开始在市场做管理。昨天她告诉我,整个市场菜摊100多个,杭州人有十五六家。大部分是余杭、彭埠、九堡、瓶窑的,搁在以前,这些地方是农村,还称不上杭州。真正老底子杭州人还在屏风街农贸市场卖菜的,只有87号摊位,摊主是59岁的俞大姐。

下午1点到3点半,菜场不忙,俞大姐照例要回家补觉,家就在玄坛弄,走到菜场两分钟。这时候她老公戴师傅照看摊位。早上刚拿的绿豆芽,到下午尖头有点发黑,戴师傅要把黑头掐掉,虽然很费时,但这样一斤能多卖2块多钱。

87号摊位一平米见方,租金一年1万。旁边两个摊位,摊主一个海宁一个九堡,早上带的菜卖得差不多了,他们就先开车回去,剩下的菜交给戴师傅帮忙处理。戴师傅也很尽心,因为每天老婆到勾庄菜场进货,还要他们帮忙带回来。

戴师傅市交公司退休,他说真正的屏风街菜场最后一个老底子杭州老板,应该是她老婆。

“她19岁就在国营农贸市场卖菜,干了20多年出来,在这里又是十五六年。”说这话时,戴师傅声音提高了一个八度,看起来蛮自豪。

下午3点半,买菜准备晚饭的时间到了,俞大姐也来了,枣红色围裙,粉红色短袖衬衫,看到我们就笑。

俞大姐卖菜40年

先干国营后干个体

1975年,俞大姐初中毕业,分配到所巷农贸市场当学徒。一个姑娘儿成天卖菜,对着那么多人,觉得很不好意思。她就背对顾客,老师傅让她拿菜,她也是隔肩递过去。老师傅生了气,当众骂她,她一气之下跑回了家。后来派出所把档案往菜市场一递,就算分配了,你不去也不重新安排。当时,在农贸市场卖菜也算一份好工作,不是谁想进就能进的,只有有文化的人才有资格。回到家父母也骂她,两头受气让俞大姐觉得很委屈,最后还是去了,“不去没办法,得吃饭啊!”

那时的所巷国营农贸市场摊位是椭圆形,一级一级分了好几层,每层又分了格子,菜放在格子里。

“那时候卖菜哪像现在,还要面带微笑,招呼人家来买,挑挑拣拣也不能说。那时候菜少,买菜要凭票,有票也不一定能买到菜,天天大早上门口排长队,你要哪个菜,就给你拿哪个。我们拿的也是死工资,当学徒第一个月15块,第二个月考试通过,涨到17块,又不高,干好干差一个样,没有推(动)力的嘞。”

学徒们的考试内容主要是分拣蔬菜,也有实践考,定量抓菜,说要一斤,一把下去,杆秤一称,不能多也不能少。算账也要快,秤砣一稳,价钱张口就要出来,“这是有诀窍的,老员工还不教给我们,我自己摸索,时间长了嘛总知道了,凑整,比方一斤八两,就按两斤算,然后减掉二两的钱……”

后来俞大姐发现,其实卖菜也蛮风光,经常有亲友找她走后门,有事来不了,把篮子提前拿来,偷偷地藏到摊位下面,趁人不注意,把菜塞进去。有时亲戚排队买菜,大老远把篮子举起示意一下,俞大姐心领神会,等会就会挑一块大点、好点的肉递过去。内部员工买菜还有优惠,两分五一斤的青菜,自己人买只要一分钱……

一个大姐要买冬瓜,俞大姐拎起砍刀熟练地切下一斤。切冬瓜时,我看到俞大姐短而粗,甚至有点变形的双手,俞大姐看我注意她的手,来回翻了两下,笑呵呵地说:“辛苦命!以前我的手很好看的嘞,你问他。”俞大姐回头看看戴师傅,戴师傅嘿嘿一笑,没说话。

上世纪90年代,国营农贸市场生意越来越差,1994、1995年的时候,所巷农贸市场已经快发不出工资了,上班也是上午忙一阵,下午半天就没生意。那时儿子刚上幼儿园,需要钱,每月60块钱的工资经常不能按时拿到,俞大姐很着急,就在老的金融大厦找了份兼职,卖电话机,一个月有2000块。当时私营摊贩慢慢流行,她家门口就有人摆摊卖鱼,有人劝她也不要上班了,出来单干。

“那时候也想过出来,但是干了20年了,有点不舍得。”俞大姐说,现在想想,当时蛮傻的,早点改行,现在也不用在这里卖菜了。 不过“不后悔!”她说那时候大家一样穷,你能买得起电视,我也能,大家都一样,不像现在,那时候的人也没什么太多的欲望,日子过得去就行。

大概是1997年,俞大姐实在熬不牢,一狠心,从所巷农贸市场跳了出来。先卖了一年多早点,后来还是觉得老本行最顺手,在中河路上的马路菜场(屏风街农贸市场前身)卖了一段时间。1999年,马路菜场搬进玄坛弄2幢地下室内,就是现在的屏风街菜场,俞大姐租了个摊位,一直做到现在。

为了儿子打算再干两年

摄影记者要给俞大姐和戴师傅拍合影,戴师傅倒是蛮乐意,靠了过去。我让戴师傅搭着俞大姐的肩,戴师傅手伸伸缩缩,挪了好几次才搭上一点肩膀,好像身边站的女人不是他自己老婆一样。俞大姐也害羞,一个劲儿躲。

两人结婚时合影也没舍得拍一张,戴师傅说想把这张照片当结婚照。我问俞大姐,还记不记得结婚纪念日,俞大姐说,别说结婚纪念日了,生日都不过的,省下来钱给儿子。

俞大姐很疼儿子。去年12月,儿子结婚,老两口把住了几十年的一套60多方、两室一厅的房子让给儿子,在旁边又买了一套,30多方,小是小了点,可俞大姐很满足,她说够住了。车子、酒席、彩礼、女伢儿的首饰衣服,杂七杂八的,花了100多万吧。“在杭州不算是最好的,肯定也不是最差的,中等吧!”

今年俞大姐整59岁,卖了大半辈子菜,在屏风街农贸市场,大家都知道她是最后一个老底子卖菜的杭州人。一个大姐上来跟俞大姐开玩笑:“哪还有杭州人卖菜的?好回去享福去的嘞!”俞大姐笑笑,“还要再干两年,挣点钱贴补儿子,现在的年轻人,刚工作工资几个够用的?”

俞大姐打算,等过两年儿子有了宝宝,菜摊就不干了,专心在家带孙子。等孙子大了,俞大姐还想开个早餐店,卖早点,存点钱,留着自己和老伴以后养老。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陈荣辉 摄 记者 殷军领    编辑:钟一鸣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图库
漫川古镇:时光年 ...
河北古长城生存状 ...
人生璀璨如烟火
孩子们的暑假幸福时光
大连女神老师曝新写真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新闻 城市 经济 社会
·“互联网+交通” 下沙开启“新能源时代”
·杭州交出城市河道整治成绩单 2015年将基本消...
·夏令营绘画课 小候鸟画出了“最完美小丑”(...
·杭州一天之内连发两次暴雨黄色预警
·小候鸟首次当演员 精彩表演不“NG”
·9岁癌症男孩杭州治疗费用成难题 一日三餐靠救助
·卜学亮来了!指望《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在 ...
·陕西19岁少女坠楼身亡 生前曾是当地原局长情人
·小伙花万元将捷达“改”跑车 上路被查恢复原状
·为跳广场舞占场地 西安大妈徒手推走3辆小汽车

英女王婆家“纳粹 ...

双胞胎宝宝激萌走 ...

俄“炫妻狂魔”再 ...

9岁女孩精湛武艺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