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孙磊 文/摄
“智能手机、Ipad、电视机都只不过是‘替罪羊’,即便没有它们,也会有游戏、扑克牌等新奇的事物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为什么孩子会成‘屏奴’?我认为根本原因是家庭的亲子关系出现了问题。”
拱墅区青少年宫党支部书记张敏,向记者展示他的微信照片:每晚7点30分到8点15分,是雷打不动的亲子时间,必定会怀抱27个月的儿子,为他朗读国外优秀绘本,并互动聊天,听孩子讲述一天的经历。
张书记给我看了父子俩的照片。从中可以看出,孩子对此非常享受、乐在其中。
家长必须以身作则,不做“屏奴”
“屏奴”的危害显而易见,不必赘述;如果孩子已经成了“屏奴”,该如何亡羊补牢?
张敏的建议是:家长必须以身作则,不做“屏奴”。
“孩子的行为往往是模仿大人。我和妻子从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也从不看电视,偶尔因为工作需要回个短信,孩子就过来夺走我的手机,大喊:‘爸爸不要玩手机!跟我一起玩!’你看,手机对他没有吸引力,他觉得和爸爸妈妈一起游戏才更有趣。如果孩子只愿玩手机不愿和父母交流,家长就得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足够用心对待孩子?爱是什么?爱就是陪伴,就是全身心地和孩子在一起。”
“要成为好父亲,得先成为好丈夫”
张敏列出了自家孩子的“24小时”活动表:
早晨6点,宝宝睁开眼睛,说:“爸爸泡奶。”之后,听音乐、讲故事、读绘本、床上玩乐。
7点,带宝宝洗漱、个人卫生,张敏为孩子做早餐。
8点,父母上班,和宝宝道别。稍后,外公带着宝宝出门游玩、坐船、踏青。
中午11点,外公带着宝宝到妈妈学校用午餐,结交了许多师生朋友,锻炼社交能力。
中午12点半到下午3点半,宝宝午睡。
4点半,宝宝独自玩,外公做饭。
5点,父母回家,带宝宝出门跑步、挖沙、打球,各种疯玩。
5点半,晚餐。餐后,和宝宝玩游戏。
晚上7点,洗澡,读绘本,聊天。
8点15分,给宝宝泡奶,熄灯。
此后,张敏会梳理宝宝一天的活动,发成微信,与妻子倾谈1小时。他认为,伴侣之间的精神交流很重要,要想成为一个好父亲,就得先成为一个好丈夫,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家庭观和责任感。
孩子长大必然会接触手机
3岁以后逐渐培养自控能力
“我觉得,孩子是上天赐给父母的礼物,用来救赎我们沉重无比的生活。和宝宝一起静静地观察一朵花、一场雨,一起回归生命最原始的节奏。可是很多家长对孩子的付出都太功利了,带他去上早教是为了能尽快学会各种技能,带他去学钢琴是为了考级……很多人忽视了一点,对待孩子是需要花心思的。你是带着情感为他读绘本,还是完成任务草草了事?这些微妙的不同,孩子都会捕捉到,都会润物细无声地进入他的性格中。”
张敏还说,手机和Ipad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孩子一天天大起来,必然会接触到这些高科技,“要是哪一天,做父母的没有摒牢,让孩子看了一会儿电视或玩手机,也不必太过自责。你一纠结,就成心理负担了。记住一点,0到3岁,要无条件地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3岁以后,要逐渐培养他的自控能力。”
记者手记
网络再密切的沟通
也无法取代
面对面的交流
屏奴报道一共进行了四篇,记者在深入采访中,听到不少孩子天真而直率的表达——“爸妈当面玩手机,我就是不爽”;也听到不少家长无奈又困惑的吐槽——“工作已经这么累了,回家玩会手机也是放松一下么”。其实,在家适度地享受一下电子产品的乐趣也很正常,只是别因此忽略了家人的感受。
网络再密切的沟通,也无法取代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和表达。
所以,回到家,当一家子在一起的时候,请你抬头微笑,和身边的亲人说说话。
别让手机等屏幕成为横亘在家人之间最远的距离。
张敏怀抱儿子,为他朗读国外优秀绘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