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 王莉莉 持续了一周的周杰伦和蔡徐坤的“坤伦之战”,最终以周杰伦跃升超话(即超级话题,微博平台一项人气排行)榜首、蔡徐坤粉丝团宣布“退出微博各项数据榜单的竞争”而落下帷幕。但在这场鏖战背后,关于当下“流量为王”的反思,才刚刚开始。 简单回顾一下整个事件过程。7月16日,有豆瓣用户发帖表示周杰伦连“微博超话排行榜都没上”,质疑其粉丝量和号召力;随后,“周杰伦还需要做数据吗”等言论成了社交网络上呼声最高的舆论;7月19日起,以80后为主体、早已不玩微博的伦粉们纷纷开始学习赚超话积分,为偶像打榜。而在此之前,蔡徐坤已在超话榜上蝉联榜首54周。至此,伦粉为偶像证明的行动,变成了周蔡超话榜首争夺大战,并在上周末达到白热化。 实际上,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不仅有两家粉丝,更有不少网络大V和“路人”纷纷站队周杰伦。有人说,这是“夕阳红粉丝团”为自己逝去的青春和情怀买单,但另一种言论则指向了更为深刻的核心:这场集体进行的行为艺术,其实是“天下苦流量久矣”的一次舆论反扑,是对“流量至上主义”的抗议。 在“流量为王”的逻辑里,作品或许可以代表实力,但并不代表价值。榜单排名、社交平台上的粉丝量、转发率、留言数等所谓“流量”,才是艺人市场价值的唯一“度量衡”。有了流量,就意味着天价代言、出场费,意味着实打实的真金白银。于是,这些“流量明星”的粉丝们夜以继日疯狂做数据,甚至众筹花钱买数据;一些幕后推手也不惜策划各种博眼球的事件和话题,通过炒作来维持自家艺人的热度。 但就像一个产品,没有核心技术、没有过硬质量,靠天花乱坠的营销和广告吹起来的虚幻泡泡,总有被戳破的一天。不能以作品、以品德服人的艺人偶像,很快也会被更年轻的偶像替代,只能是昙花一现,黯然离场。 有人说,这场“战争”,周蔡两家都没有赢,赢的是“坐收渔翁之利”的平台。但笔者更愿意相信,这是一种以“遵循规则的方式对抗规则”,是一种凝聚众识的宣示:喧嚣过后,我们已厌恶和摒弃虚假、浮夸的表象,我们需要的是经得起打磨、直击心灵的时代作品。 如果这套规则的制定者、奉行者不能意识到这点,还要继续消费和透支公众的注意力和耐心,那么下次被对抗、被抛弃的,或许就是他们自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