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报(商报记者 李如艳) 刚刚过去的2018首届文化消费节,是今年杭州文化消费市场的一场压轴大展。但在现场的人声鼎沸中,有一个展区静静地置于一隅,红木家具上十几樽窑变、祭红瓷器,亭亭而立,分外高冷。 总有观者被这些古雅的器形、深沉安定的色泽所吸引,躬身细细看上半天,寻得负责人问:“这个窑变梅瓶卖不卖?”答曰:“不卖。”观者不甘心,继续问:“那么这个祭红将军罐呢?”答曰:“也不卖。” 展会上居然还有买不到的展品?在观者的“啧啧”叹息声中,天目一品展位的负责人王慕刚赶紧解释,不卖并非摆谱,而是重制“天目盏”甚为艰难。 说起“天目盏”,必须要从800年前的北宋说起。“天目盏”是一种黑釉茶盏,盛行于宋。讲究生活品质的宋人,上至皇宫贵族下至文人雅士都盛行“斗茶”之风。最会玩的要数宋徽宗赵佶。他亲自撰写《大观茶论》,道:“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将斗茶风尚推向顶峰。而作为最适合斗茶的器皿,黑釉“天目盏”就流行起来。 “天目盏”其精华在于窑变。不同的窑炉,置于不同的窑位、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烧出的纹样釉色截然不同,变幻莫测且无章可循,被誉为“碗中宇宙”。据说即使在宋代,也要烧制上百万件才得一两件油滴盏,几千万件里才偶得一两件最珍贵的曜变盏。 然而至明一代,随着喝茶方式的改变,以龙泉窑为代表的素瓷、以景德镇为代表的青花瓷成为茶器主流,“天目盏”逐渐断烧。现今世界仅存的三件完整“曜变天目盏”全部被日本作为国宝所藏。 2004年,浙江大华集团通过竞标获得天目山景区的经营权,在前期考察的过程中发现了“天目盏”这张失落数百年的“金名片”。 “宋元时期,临安天目山一带有窑口近百座。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曾经辉煌的天目古窑在元代就走向衰落了。天目古窑熄火数百年,技艺也早已失传了!”天目古窑复原团队具体工作负责人、天物文化公司总经理王慕刚介绍说。在杭州临安西天目山南面的於潜镇东北和藻溪北交界地带,一块绵延约6平方公里的斜坡山地上,古窑矗立其间,无数碎瓷残片遍布,这里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目窑”遗址群,也是当年天目瓷器烧制的盛世背影。 “让天目古窑的窑火重新恢复起来,重现血统纯正的‘天目盏’。”怀着重振天目文化的设想和杭州临安人的故土乡情,大华集团董事长陈振华一句豪言,开启了重制“天目盏”计划。 “重制”两个字,迄今已经历了十四载的研磨、期待与重来的交替折磨。“天目盏”这样的绝品,既需要来自天目山丰富铁元素的高岭土,还需要水火并济的高超工艺。通过多方走访和调研,结合吉州窑、建窑和景德镇等其他知名窑瓷的传统工艺,历经十年不断地烧制试验,2015年天目山古窑终于重新开火。 不同于现代瓷器的化工釉技术,陈振华要求团队完全使用古法与原矿烧制,加之“天目盏”窑变无规律的特性,不可控的因素和成本大大增加。制瓷72道工序每一道工序稍有差池,烧制出的结果就会完全不同。有时候一窑进去,拉出来一看,一盏成品都没有。 因此,我们看到的“天目盏”成品,每一件都可谓是在土与火煅烧中的劫后余生。 如今,天目一品已经恢复了如“窑变天目”“兔毫天目”“鹧鸪天目”“玳瑁天目”“油滴天目”“虎皮天目”“素天目”等宋代天目经典。但除了极少数茶盏可供销售,目前窑变等系列并未推向市场。 但陈振华并不着急,他常说一句话:“重制是一件需要韧性与毅力的事,急不得。”对陈振华来说,让“天目盏”重现人间并非最终目标,他更在意的是,让“天目盏”失落近千年的独到技艺得到传承,将“天目盏”所见证的中国士大夫文化得到重新诠释。 |